【摘要】課堂提問是授課過程中師生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學中的“問”是啟發性的一種表現,是開發學生潛能,打開學生思維的一種手段。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精心地設計每一個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提問的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提問是授課過程中師生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學中的“問”是啟發性的一種表現,是開發學生潛能,打開學生思維的一種手段。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說,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語文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而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把問題設在重點處,精彩處、準備恰當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
思維。
遺憾的是,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中,還存在著大量的無效性提問現象。不少教師在課堂上總習慣地提出“是不是?”“對不對?”“明不明白?”“好不好?”之類的問題讓學生回答。表面看來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實際上這樣的提問沒有思考的余地,大部分學生都會養成一種隨聲附和的“應聲蟲”去回答老師,這樣的提問毫無益處,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與精神疲勞。那么怎樣才能更有效地進行語文的課堂提問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我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備課時問題的設計策略
有效提問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前做好準備,設計好問題,選擇提問的內容,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環環相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從而突出課文的重難點,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一課時,我在備課時就列舉了幾條問題如下:
1.課題上的這個中國孩子是誰?他發出了什么呼聲?
2.哪位同學自告奮勇來讀一讀課文?
3.請全體同學再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內容是什么?待交流后請代表發言。
4.爸爸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5.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這“和平之花”是指什么?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6.學了本文,你有什么體會?
把這幾個問題一歸納,恰好就是文章的脈絡與中心。
由于我在備課時已經有預設性地提問了,所以這節課提高教學質量就能輕松實現了。我們應該精心備課:備教材、備學生,精心設計每個問題,做到越精越好。
二、關于課堂上提問的方法設計
(一)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多問廣泛性的問題
教師對學生提問要向全體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不能只局限于偏向少數優秀生,那其他同學就會覺得老師偏心,這樣會不利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體驗參加成功帶來的愉悅。
(二)注意提問的深淺與難易
每個班級的學生層次不一,課堂提問要考慮學生認知水平,做到深淺恰當,難易適中,將簡單淺顯的問題留給班上的后進生來回答,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理解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對課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問題,可以讓中等生回答。而相對難度較大的綜合性問題就留給班級的優等生回答。這樣提問貼切而向全體,激發課堂興趣,調動了全班的積極性,推波助瀾,達到愉快融洽的效果。記得我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的第二課時的時候,當我講到五位戰士正準備轉移,但面前有兩條路,走哪條呢?這時候,后進生肖雨平同學就已經高高地舉起小手,我馬上請他作答,待他回答正確后,我又及時表揚他,在請他坐下的那一瞬間,我留意到他臉上洋溢著無比興奮愉悅之情。接著我又趁熱打鐵,精彩地講解五位戰士如何誘敵上山,痛擊敵人,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四人小組討論也熱鬧非凡。最后我講到五壯士完成任務后英勇跳崖這一部分,應該用什么語氣來朗讀呢?問題一出,男同學熱情高漲仿佛自己就是五壯士之一,特別是班長彭嘉興同學如身臨其境,毅然站起身帶領全班同學昂首挺胸,用壯烈豪邁的口號聲朗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
一節課下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通過因勢利導、有效地提問,將學生學習興趣推向高潮,學生也從中獲得了不斷攀登的勇氣與信心。
(三)循循善誘,培養孩子敢于舉手的好習慣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我們應善于捕捉學生的“憤悱”之處,才能有效地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但為什么有些孩子不愛舉手發言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分析、反思,我逐漸發現孩子不愛舉手發言的原因,并相應地采取了措施。有部分孩子因為性格內向、擔心答錯了而不敢舉手,怕給同學嘲笑,而在下課后我問他們時,他們對于問題都能說出自己一定的了解和看法。對于這樣的孩子我要多給他們機會,鼓勵他們大膽舉手,多表揚,從而逐步養成舉手發言的好習慣。有些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就有意識的走過去輕輕地摸一下他們的小手或是給予他們一個提示的眼神,幫助他們把注意力及時引回來,認真聽課,對于積極舉手發言的孩子都給予肯定性的表揚。如:我在教學《楊氏之子》時,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很難理解透徹,如果引導不慎,就可能讓學生從此厭學文言文了。所以我從理解字、詞、句子等多方面展開學習,“甚、曰、乃、未聞”,“此是君家果?”“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等這些重點詞句是什么意思?學生從一開始不理解到明白句子意思,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我一字一句來教學,每一步都激發每位孩子都想舉手回答問題的欲望,這樣循循誘導學生去動腦思考問題,大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看著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回答問題時的聲音也日益響亮,看著他們一只只高高舉起的小手,我心中也充滿了希望和感動。
(四)恰如其分的評價
提問后教師應關注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有時會很籠統,對于學生回答正確時,可以用簡潔語言予以肯定性的評價。“好”“真不錯”“觀點正確”,也可以作進一步展開恰當的評價:“這位同學真會讀書,不但有條理而且聲音很響亮。”而對于學生沒有給出準確的回答,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我會給其適當的點撥和鼓勵加以引導,如果學生還是不能回答問題的話,才請其他舉手的同學給予幫忙,補充回答,為他圓場,再次給他樹立信心。千萬不能因其回答不正確而影響情緒或態度。
三、結語留疑
這就是在結束授課時提出的最后一個問題,為學習下一節課的知識作為鋪墊。最后的問題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問題一提出來,學生急欲知道究竟,課后就會主動地去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去搜集相關資料等。而這時教師卻不能著急解疑,這樣一來,又引起了“且聽下回分解”的有效作用。聽老師這樣精彩的講課,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上的享受,學生何樂而不為呢?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技能、情感等重要手段。教師要“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能力”,引領學生在語文王國里遨游,使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精心地設計每一個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