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必要性及重要意義不容小覷。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體會,就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構建策略展開了相關探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矛盾設疑;漸進設疑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教師啟發學生思維、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深化學生學習認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對于溝通師生關系、創設融洽、高效的課堂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鑒于此,關于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探討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工作者教學工作中的重頭戲。以下,筆者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就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構建策略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抓住矛盾巧妙設疑
矛盾是文本創作過程中的一大藝術手法,其往往能帶給閱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更能誘發閱讀者展開積極的思維思考活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文本中所出現的矛盾對Wn/NZ/tk/DckYxbrzLN2zpku4wNVZb0EcaUVs2ucWpY=立點巧妙進行提問,這樣既能誘發學生的思考動機,同時分析文本矛盾、解決文本矛盾的過程同樣也是學生實現對文本深刻理解的過程。
對此,筆者感受頗為深刻。如在教學《記念劉和珍君》這一課文時,筆者便為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作者起先認為“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但后來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這兩者存在矛盾嗎?這一問題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通過認真閱讀、聯系上下文嘗試著進行解答:文章開篇提及劉和珍、楊德群兩君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隨后又提到在兩君的追悼會上,程君勸魯迅為劉和珍寫文章,并說到“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也正因為如此,魯迅先生認為出于對進步青年的愛護與緬懷,理應寫一些相關的紀念文章。至于后來的“實在無話可說”則是因為反動派不僅制造了令人發指的流血慘案,更是在慘案發生之后無恥地拋出所謂的“陰險的論調”,這使得魯迅學生異常悲哀、痛苦而又憤怒,他的這種情感已經無法用簡單的言語來說明,所以才會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
如此,通過細細分析,學生就能得知這兩種表達方法雖然看似矛盾,但兩者實際上是相互統一的,共同服務于作者所想要抒發的真摯情感。這般一來,抓住矛盾巧妙設疑就很好的深化了學生對《記念劉和珍君》這一課文主旨內涵的深刻認識,真正達到了以問題促教學的良好目的。
二、層層漸進巧妙設疑
大量的教育實踐已表明,課堂提問必須契合所教學生的主觀實際認知水平,才能真正達到以問題獲新知的預期效果。相反,不論是課堂提問的難度過大還是過于簡單,都會因為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不相符,而無法達到以問題為載體推動學生展開積極思維活動進而獲取良好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既要避免問題的難度過小,同時,還要竭力避免所提出的問題遠遠超出學生的主觀認知水平,兩者都不利于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與積極性。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常不會上來就將過難的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而是會將問題轉化成若干個難度較小的問題,并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這種由簡及難、由淺入深的問題呈現方式更有利于高中階段學生的主觀認知特點。
如在教學賈平凹的《我不是個好兒子》一文時,筆者就向學生提出了如下幾個問題:文章是借助哪些事例來塑造母親這一偉大形象的?從這些事例中能看出母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理解標題“我不是一個好兒子”的含義?三個問題層層遞進,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鋪墊,后一個問題則是對前一個問題的補充與升華,彼此之間的聯系分外密切。如此,以這三個問題為線索,學生便能沿著文章尋找出具體事例以及其背后所要傳遞的光輝母親形象,而這些又為他們深刻理解文章標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全文以細膩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激、敬愛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但同時,又暗含有不能侍奉于母親身前的一種無奈與愧疚。而這正是全文的感情基調所在。如此一來,通過分析這三個問題,學生便能細細捋順全文的主要脈絡及大致信息,而這很顯然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揣摩、體會作者筆下所蘊含的真摯情感。這表明,上述問題的設置達成了預期中的良好提問效果。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優化課堂提問的策略與方式方法,并以此為基礎形成既符合所教學生實際情況,同時又與教學內容的課堂提問風格,如此,方能達到以提問促教學、以提問獲新知的最終良好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保海.淺談高中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J].學周刊,2014(19).
[2]張卓君.高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探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3]張麗娜,馮士寶.管中窺豹——淺談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藝術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