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明文作為初中閱讀教學中的一部分,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明確說明文的教學價值,才能減少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偏差,引起學生和老師對說明文的重視,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說明文;教學策略;教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說明文不同于文學類文本,雖然也在描寫中夾雜著議論和抒情,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介紹某個事物或是事理,在敘述中具有客觀性,主觀色彩不強烈。文學類文本通常采用“多元有界”的解讀模式,同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剖析和探討,而對于說明文來說,文章所傳達的內容必須是準確嚴謹而又通俗易懂的,在解讀的過程中必須依靠知識背景進行闡釋,而不具有隨意性。
這讓許多教師產生說明文難教的錯覺,其實究其根本,不是說明文難教,而是不知道從哪里入手,該怎么教。只有認識到說明文的教學價值,才能對癥下藥,為說明文的教學困境找到一劑良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閱讀說明性文章時要“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在“閱讀科技作品”時,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由此可見,學習說明文不僅要掌握文章傳播的科普知識,還要能夠透過文章內容,探取更深層次的文化意識和科學精神;不僅要了解說明文的布局謀篇和段落架構,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觀點。
一、初讀文本: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征
學習說明文,要先感知文本,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教學策略,對于說明文教學來說,不能照搬文學類文本或者議論文的教學方法,而是要抓住說明文的特點,從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幾大要素入手,層層深入,整理出文章的清晰脈絡,使學生能夠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手法和文體特征。
教材中的每類文體都有不同的特點,說明文的工具性就在于使學生學會從文本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學會從段落間挖掘有效的信息點,同時也要注重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構句謀篇,感受作者在介紹某一事物時的順序和構思,再次閱讀說明類的文章時,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提取出文章的中心內容?,F如今是信息泛濫的年代,教會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思路,更有利于他們今后獲取有效的權威信息。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說明方法,學會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而如果僅僅枯燥地講文章字詞句的謀篇布局,課堂就會枯燥乏味,說明文是一類弱化專業術語的科普文章,在把握文章的同時,要善于將說明事物或者事理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教師可以采用圖片的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激發學生對說明文的興趣,而不是填鴨式地運用套路,只是一味地教授。要善于針對每篇不同的說明文,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而不是千篇一律,只拿說明文的幾個要素去套用,要勇于去探索適合說明文的教學方法,比如自然類的文章與社會科學類的文章方向不同,教學的靈活程度也要適當調節,科學類的文章比較晦澀難懂,教師自然要適當地進行知識鏈接,引起學生興趣,而自然類的說明文學生比較熟悉,教師也無須贅余。
說明文的內容往往一目了然,學生從題目入手,很容易就抓住文章的中心內容,說明文的語言也都是精準、客觀的,但也不能否認,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風格,作者的描寫角度不同,描寫方法和視角也不相同,教師既要明確說明文的普遍特點,又要從共性中得到個性,回歸文本本身,教會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真正授之以漁,而不是讓學生漫天撒網。
二、感知升華:領會說明文的科學精神
教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發掘文本潛在的教學價值,對于說明文來說,知識性較強的文字背后也隱藏著深刻的精神內涵,學生在掌握了閱讀說明文的能力之后,還要能夠從單一的文本中得到深刻的思想感悟,而要想準確地到達這一層面,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
每堂課的講解后,學生已經掌握了說明文的讀寫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或者引入多媒體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從文本出發而又不限于文本,這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科學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產生新的思考,拓展眼界,擴寬視野。通過幾堂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如何說明、闡釋新事物的本領,還了解了科學的研究方法、思維能力,形成了對科學技術的熱愛,這樣一來,即使沒有教師的監督,學生也愿意自主地在課外查閱一些科普文獻。
說明文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真精神,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還能讓學生產生人文情懷,對自然風物和社會景觀產生珍視感,激發學生的民族情結。如《蘇州園林》一文中,介紹了蘇州園林的建筑特色,細致地描寫了園林的精致和婉約,解讀這篇課文,教師不能只從原文中尋找答案,而是要聯系生活,讓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將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進行細致的剖析,園林特別在哪里?美在哪里?又為什么是標志性的景色?都是學生需要深層次把握的地方,只有準確地掌握了文本所要傳達的內容,才能了解建筑特別的魅力,才能使學生對蘇州園林產生向往,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正確的認識。《大自然的語言》《落日的幻覺》等自然科普類的說明文,作為教材中的定篇,也在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之中展現出了自然之美,教學時學生不僅要領會自然知識,還要產生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考,增加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從課文出發,最終尋求精神上的共鳴,是說明文的教學價值所在。為了充分地實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人文性,首先要讓學生弄明白什么是說明文,其次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激發出文本潛在的精神內涵,才能讓靜態的文字轉化成動態的激情,才能讓學生掌握的知識信息轉化為內在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潘新和.新課程語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張良田.重新審視說明文的教學價值[J].語文建設,2017(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