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教版歷史題材課文有《晏子使楚》《將相和》《草船借箭》三篇,怎么教學此類課文,實現文章價值和學生收獲的最大化,讓學生既學得有味,又學得到位;既學得到位,又學得不夠味。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課文;人教版;歷史題材;教學規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人教版歷史題材課文有《晏子使楚》《將相和》《草船借箭》三篇。其他版本中還有《田忌賽馬》《西門豹》《赤壁之戰》《三顧茅廬》等。此類文章情節豐富,人物豐滿,學生喜聞樂見。怎么教學此類課文,實現文章價值和學生收獲的最大化,有些規范可以遵循。
一、介紹背景有講究
由于此類教材大多是從古典篇章中選取改編而成,缺乏前后聯系,或由于年代久遠,學生缺少相關歷史的了解,對課文的理解就存在一定的困難。這時,背景介紹就成了文章學習的催化劑。
(一)我們可以在導入環節插入背景介紹
例如我在教學《赤壁之戰》之時,先穿插曹操的人物背景介紹: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先后削平呂布,大破袁紹,統一了中國北部。208年,率軍二十余萬南下,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他擅經濟、政治,興修水利,減輕租賦,任人唯賢,賞罰嚴明,打擊豪強,鞏固了北方統治;他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法接要》等書。他懂文學,和兒子曹丕、曹植的文學創作在我國文學史上被稱為“建安文學”。曹操一生,南征北戰,為全國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個背景介紹為學生提供了兩個信息,一是關于曹操歷史上的人物評價,二是關于赤壁之戰的前因后果。前一個信息為學生感受文本中的曹操人物形象服務,后一個信息為學生理解主要內容服務。同時背景介紹中提供的曹操歷史上的評價與文本中的曹操人物形象并不吻合,文本中曹操自大輕敵,是個反面角色。截然不同的人物概念所造成的沖突,正為學生更好感受曹操形象,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形成正確歷史觀創設了機會。
(二)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間穿插背景介紹
例如我在教學《將相和》之“完璧歸趙”中藺相如要拿璧和腦袋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時穿插“和氏璧”的背景介紹: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一塊玉璞,獻給楚厲王。厲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腳。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上,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400余年之后,和氏璧因故不翼而飛。又50余年后,和氏璧在趙國出現。秦王獲悉此事,致信趙王,愿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玉璧。他舍得眼睜睜地看著和氏璧撞碎在柱子上嗎?此時對和氏璧的背景介紹突出了璧的珍貴,對理解藺相如是捏準了秦王的不舍的心理才佯裝撞柱子,感受他大智大勇的形象起到水到渠成、恰到好處的作用。相比在教學開始就介紹和氏璧,此時介紹更有效果,對理解文本更有幫助。
(三)我們可以在拓展環節穿插背景介紹
例如我在教學《將相和》之“完璧歸趙”時,進入拓展環節:如果你是秦國大臣,藺相如走后,你會怎么向秦王進諫?在學生思考之時,教師進行背景介紹:秦、齊、楚、趙、魏、韓、燕,史稱“戰國七雄”,為爭奪天下,群雄逐鹿,最后秦國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一統天下。賢人相助正是秦王成就統一大業的一大法寶。你想……此時介紹“戰國七雄”,而不是放在導入環節,是因為《將相和》之“完璧歸趙”中感受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的大智大勇憑借文本足矣。此時穿插的好處一是為打開學生的“進諫”思路做鋪墊,因為戰亂紛飛,而藺相如大智大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學生“進諫”必圍繞留不留藺相如展開,那么教師讓學生再次建立藺相如大智大勇的人物形象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另一個好處是適當補充戰國背景,對于激發學生對那段歷史的關注,閱讀此類歷史故事的興趣是有幫助的。
二、創設情景有要求
歷史題材的文章故事性強是它的特點。那么創設情景進行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深入文本,進入角色,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形象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在大情景中研讀文本
學生初讀感知文本之后,進入研讀階段。這一階段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一堂課的重中之重。這一環節應該讓學生始終置身于情景之中,那樣才學得投入,學得到位。例如我在教學《將相和》之“完璧歸趙”時,處處創設情景,學生不是變成藺相如就是變成了秦王。當教學秦王取玉不提城,藺相如設計取回寶玉這段,我這樣教學——
師:絕口不提什么意思?你秦王絕口不提意欲何為?
生:璧我要了,城就免了。
師:你藺相如怎么想?一把奪過來嗎?
生:不可硬奪,只能智取。
師:好,你想到了智取的辦法,那么你來對秦王說。
生讀得不到位。
師:你的話我不相信,不給!
師:應該怎么說秦王才會信以為真?誠心點,再誠心點。
師:大家自己練練。
師:面對我這個狡詐兇狠的秦王,哪位藺相如敢取我手中寶物?
……
當教學藺相如在典禮之日大大方方與秦王交涉,逼得秦王只好客客氣氣送藺相如回趙國這段,我這樣教學——
師:大大方方什么意思?哪位藺相如大大方方地來說說?
生讀藺相如大大方方說的話。
師:你憑什么大大方方說話?
生:沒有后顧之憂;有誠意拿璧換城;知道秦王不敢殺我。
師:好,你有底氣,有勇氣,現在對著你們的同桌,這位兇狠狡詐的秦王,相互大大方方地說一說。
生互相讀藺相如說的話。
師:氣死寡人了,拖出去斬啦!你秦王決定斬還是不斬?
生:想斬但不可斬啊!小不忍則亂大謀啊!
……
情景的成功創設,使學生來了興趣。整個研讀過程,學生進入了角色,一會兒演秦王,一會兒扮藺相如都不成問題。興趣盎然中,不知不覺中,學生了無痕跡地深刻感悟到了人物的形象,可謂事半功倍啊。
(二)在拓展中創設情景
研讀文本創設的情景是以文本內容為憑借的,為學生更好地感受形象,學得有味,在拓展環節一樣可以創設情景。我在教學《赤壁之戰》時安排這樣的拓展——
師:你曹操兵敗赤壁,一世英名毀于一旦,如何總結失敗的教訓?如何面對喪失斗志的將士?如何面對葬身赤壁的將士家眷?請寫下來。
生書寫。
師:這是戰后的教訓總結大會,請你曹大將軍以“我曹操”開場,面對大家先來陳述。
生面對同學,痛心疾首:我曹操自大輕敵……
師:殘兵敗將丟盔棄甲,現在就在你曹操面前,你怎么說?
生萬分愧疚:我曹操驕傲輕敵,決策失誤,有愧于眾將士……
生強打精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眾將士信得過我曹操,我們明日東山再起……
師:面對葬身赤壁的將士家屬你又是怎么說的?
……
這一情景的創設,對豐富曹操的形象,客觀評價歷史人物起到良好的作用。拓展越貼近故事情節,學生越想接觸故事本真,學生想接觸故事本真就會主動去閱讀相關作品。這個環節的意義不僅僅是眼前,更在閱讀的長遠。
三、感受人物有方法
感受人物形象是教學此類作品的首要任務。除了前面提到的通過背景介紹來補充形象或者使得利于理解人物,運用情景創設來感受形象外,最主要的方法還是:
(一)從文字中來
感受人物,首先源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赤壁之戰》中“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他只等兵士練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領,就下令渡江。”引導學生比較“等”和“只等”一樣嗎?“只等”說明了什么?學生理解了“只等”這個詞就體會到了曹操的自大輕敵;《晏子使楚》中引導學生理解了晏子說的三句話的言下之意,晏子才思敏捷,機智過人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抓住語言文字學語文,感受人物形象是條顛撲不破的最樸素的真理。
(二)到讀中去
于永正老師在《我的堅持與憂慮》中說“閱讀教學要多讀,尤其要朗讀。朗讀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丟掉一個‘讀’字,幾乎什么也不會有了,包括‘人文性’。”歷史題材課文感受人物形象就是體驗文章傳達的人文性。那么讀是最佳手段。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三顧茅廬》第二自然段——
師: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都沒有見著諸葛亮。要第三次前去拜訪。張飛叫嚷起來,他是怎么叫的,老師來讀一讀,請同學們評一評老師讀得怎樣?
生聽后評價教師的朗讀。
師:你想學學張飛,跟老師比一比嗎?
生讀張飛語。
師:劉備聽了很生氣,他怎么說的?指名學生讀,請學生評價。
師:你能讀得更好嗎?
再師生合作讀張劉對話,同桌合作讀張劉對話。
一開始老師的范讀就神情語氣夸張到位,學生樂于易于模仿。加之后來多形式評讀、賽讀、合作讀,更是增加了讀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使學生在讀中自然地體會到張飛這個人個性比較豪爽、魯莽,劉備比較穩重、尊重人才。
四、閱讀相關古典文學作品的興趣要激發
教學此類文章,常見兩種現象:一是教師在教學前開書單,要求學生閱讀相關作品。二是教師在教學后開書單,要求學生去讀相關作品。兩種結果:一種是感興趣,不教也讀。一種是不感興趣,教了也不讀。教師的責任是在課堂上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讀相關古典文學作品的興趣。閱讀興趣怎么激發和培養?一要讓學生有味道,二要讓學生想知道。
(一)學生有味道是文本學得有味道
學得有味道的最大法寶就是創設情景,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歷史現場,與故事同進退,與人物同呼吸,過足時空轉變,角色轉換的癮。這在前面已經從在大情景中研讀文本和在拓展中創設情景兩方面做了具體敘述。
學得有味道的另一個法寶是讓學生充分感受、感知、感悟人物形象,以豐滿的人物形象吸引學生,讓學生不但感受到人物的血肉,還要讓學生“愛”上文本中的人物。這靠教師引導學生咀嚼描寫人物的語言文字,在咀嚼來咀嚼去中得出滋味,嘗到非一般的感覺。前面已經從語言中來,到讀中去這兩方面做了具體闡述。
(二)學生想知道是文本外的想知道
補充背景介紹是個好方法。比如教學《草船借箭》時不妨先講講周瑜這個人。這樣做能幫助學生明白同諸葛亮“一家人”的周瑜的妒忌從何而來,如何引發了草船借箭。這正是學生的課外興趣點,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個點,放些信息進去,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了,對文本理解更順利了,何樂而不為呢?具體操作已經在第一大塊介紹背景有講究中分三點具體闡述。
除了教師直接提供背景信息激發學生的興趣外,還可以原文引入或者給課文加個頭,接個尾的形式為學生的想知道放點餌。例如教學完《將相和》,我問學生:想看看司馬遷是怎么描寫《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嗎?文章很長,挑一段你最感興趣的吧。學生紛紛舉手示意,但不能一一滿足。教師要的就是這個眾口難調結果,這就是好奇心,這就是求知欲啊。最后我出示澠池會見之前因,給學生小滿足的同時更拓展了學生探求的空間——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既學得有味,又學得到位;既學得到位,又學得不夠味。這樣才能為孩子閱讀相關古典文學作品埋下興趣的種子,制造閱讀的渴望,創造閱讀的可能。
作者簡介:王燕群,1980年生,浙江省余姚市人,大專學歷,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