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文言文在人教版教材里所占比例較大,為了讓文言教學能夠達到新課標的既要讀懂文章內容,又能提升文化素質的要求,就必須充分發揮文言教學的功效。為此,可以從以下四點入手:一要“文”“言”結合,以字詞為突破口,以誦讀為基本學習方式,讀懂淺易古代文言文;二要結合文體,讓學生感受文章之美;三要吟詠背誦,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感受生命之美;四要讓學生深入體會,傳承文明。結合現實,感受古老文明在現代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文言教學;“文”“言”結合;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在高中三年的課堂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剛升入高中的學生則對文言文普遍存在畏難情緒。事實上,教材中的文言作品,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那么,高中文言文該上到何種程度,又如何充分發揮文言教學的功效呢?下面是我對此做出的一些探究。
一、新課標要求與時代發展需要
新課標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部分,與高中文言文教學相關的有四條。
其中在“必修課程”部分的“閱讀與鑒賞”的第九條指出“認同中國古代優秀文學傳統”,讓學生體會古代優秀作品的基本精神及其豐富內涵,奠定傳統文化底蘊的基礎。通過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汲取傳統民族智慧。第十條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古代詩文詞句含義,讀懂并領悟文章內容,要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各種句式的用法或意義,在閱讀實踐中能夠舉一反三,有所拓展,能夠誦讀并背誦規定篇目。
在“選修課程”部分的“詩歌與散文”的第二條與第三條同樣指出,學生應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閱讀古代優秀詩歌、散文作品,理解其思想內涵,探索、領悟作品的豐富意蘊和藝術魅力。還需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及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常識,打下作為中國人的扎實的傳統文化基礎。
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發布,各科均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考核內容。2017年新年伊始,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重大國策。
新課標的要求及時代的發展,都直指文言文的重要性,無論選修還是必修,教學都要求從“言”與“文”兩方面入手,既要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還要理解探討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豐富意蘊,從而繼承并發展傳統文化。
二、文言文教學現狀
人教版必修五有課文66篇,其中古代詩歌散文,加上需要文言基礎的《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以及關于古代詩歌的文學評論《說“木葉”》《談中國詩》,合計有33篇,整整占據了半壁江山。此外還要選修《古代詩歌散文》及《先秦諸子散文》,并至少背誦考綱要求的35篇文言背誦篇目。新課標的課外讀物建議里有《紅樓夢》和《三國演義》。許多人認為《紅樓夢》和《三國演義》是古白話文,但我們的學生,在閱讀時還是有不少人真實地遇到閱讀障礙,據此,我認為這兩部小說也是文言文的一個部分。
而同時由于初高中課程標準要求不一致,初中的學生進入高中階段,馬上就面對的是《鴻門宴》《荊軻刺秦王》這樣知識點多、篇幅長的先秦散文。
因此,教材和學生都要求我們重視文言文教學。事實上,高中的語文課文教學,文言文教學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高中三年,基本上以文言教學為主。而對照新課程的要求,如果文言文教學僅僅只是著力于字詞教學,而不能從中發掘文言文強大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那么新課程的美好期望將會落空,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學生從此怕了文言文,失去了探索這樣一座古老而又新鮮的文化寶山的熱情。
因此,在文言教學中,該如何做,才能“文”“言”結合,讓學生在扎實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還能體會文章的美妙之處,從中得到文化的滋養,讓文言文教學的效用最大化,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思考得最多的一個問題。為此,我做了幾點嘗試。
三、文言文教學的幾點嘗試
1.“文”“言”結合,以字詞為突破口,以誦讀為基本學習方式,讀懂淺易古代文言文。
文言文教什么呢?簡言之,就是“言”和“文”。那么什么是“言”,什么是“文”呢,我采用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的提法。文言的“言”包含了實詞虛詞的積累,古代漢語獨有的語法,文言文本身的誦讀方法、解讀方法,以及最高層面的文言的語感。而文言的“文”,則包含了文章、文學、文化。課文,既是語法知識教學的語言材料,也是有生命的整體。這是我文言文教學基本的
思路。
問題是,“言”和“文”該如何兼顧,如何融合呢?語文教育家張志公曾說,“所謂閱讀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去走出來”。用“言”帶領學生進去,再從“文”出來。文言文教學正是如此。“言”是橋梁,是基礎;“文”是提高,是目的。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在“言”方面,我做了很多嘗試,有一點是被事實證明效果較好的嘗試。就是抓住實詞的積累,進而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素質。
想方設法讓學生扎扎實實積累文言字詞。往后要上的語法,文言所需要的語感,聯系上下文的能力,文言閱讀面的擴大,都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
重要實詞,我要求學生要背下例句。單純地背課下注解和各種材料中的一詞多義的效果并不理想。文言字詞放在句子文章中的記憶效果則明顯好得多的。在高三復習的時候,“中”“嬰”學生可以很清晰記得他們有“合乎”“纏繞”的義項,而“白”解釋為“告訴”的這樣常見的用法,學生翻譯出來的卻相對較少。前者出現在《勸學》《陳情表》中,是學生必背的課文,后者雖然在《孔雀東南飛》和《蘇武傳》出現過,但學生印象不深。因此,重要實詞,我要求學生要背下例句。并且當學生肚子里有足夠的文章后,句式、語法學起來會輕松很多,語感也會自然形成。事實證明,背誦一定量的句子和文章,是學好文言文通用有效的方法。
當然,字詞的記憶還有許多方法。有時可以結合字形。如“字”,寶蓋頭底下一個子,會意兼形聲,意為在屋內生孩子,有“生育,養育”的意思,這樣的記憶有趣又深刻。有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聯系上下文猜并查字典落實的方法。字詞的積累,還需要及時整理歸納,學生自行整理的效果最好,偶爾老師也可以整理,每篇文章上完小測一次,所有的知識點一定是要附著在文章之上才有生命力。當學生有了一定積累后,整理的效果很好。到了高三年上學期的整理,每一個義項都有相應可以背出來的例句,簡單的實詞復習課,都可以上得熱血沸騰。教無定法,老師可以在教學中創造出許多的方法,但,讓學生積累一定量的句子文章是一切的
基礎。
2.結合文體,感受文章之美,并且能夠學習運用。
人教版高中文言文的編排,是按文體及時間來編排的。結合文體來上課,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文章之美。
如必修一的記敘文《荊軻刺秦王》。文章在記敘中插入“易水送別”。我們原本只是看一個關于別人的故事,但一首詩、一闕歌、一段景物描寫,直接把我們帶到那個秋風蕭瑟,筑聲悲壯的易水邊。接著寫到荊軻來到秦王朝堂,文中出現了荊軻兩次笑。一次是“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一次是“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學生想象著在一邊是臉色大變的秦武陽,一邊是威武的秦王,荊軻就這樣溫和而從容地對武陽微笑;又想象著,當任務已失敗,悲劇已落幕,荊軻倚柱而笑,他眼睛是望向天空的吧,那笑里有多少種的情感呢?學生完全進入了故事。只是一段景,兩個“笑”,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就這樣讓我們走進了文章。我們的文言文里有多少這樣漂亮的記敘文啊,學生們完全可以從中盡情地體會敘事之美,學習如何寫記敘文。
再如選修里的《六國論》,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文章開頭堅定明確地點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隨后即指出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和“不賂者以賂者喪”。第二三段擺事實,講道理,加引用,敘議結合,指向明確,更是感情充沛地分析了第一二個分論點,第四段更進一步,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此時,我們被蘇洵說服的同時,還看出他的心痛。文章至此,已經完成中心論點的闡釋。不料,最后一段,作者卻來一段“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委婉而尖銳,沉痛兼勸慰地引入現實,由此,我們方醍醐灌頂,原來,一切是為了這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的北宋。清朝儲欣《評注蘇老泉集》里說:“謂此悲六國乎?非也。劉六符來求地,歲幣頓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傷今,淋漓深痛。”此言得之。而這樣文章,全文僅有536個字,古文的簡練豐富由此可見一斑。像這樣的好文,就是練議論文的同學的武功秘籍!
而高中階段所選的文言文,像這樣的傳世珍寶,又豈止這一篇兩篇。
3.吟詠背誦,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感受生命之美。
文言文里的生命是鮮活的生命。里面有生命,有情感,有自然。這一點,在我們高中課文里同樣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再舉一例。如必修三李商隱的《錦瑟》。這首詩的情感迷離美麗,歷來引發人們無盡的回味。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我是這樣帶學生進來的:“華年里的那些往事,是真的嗎?我猶記得當年意氣飛揚的文采,也曾想匡世濟民,也曾雄心萬丈;我猶記得掀開紅頭帕時你如花的笑靨……而今往事成煙,誰來告訴我,那只翩飛的蝴蝶他真的飛過嗎?如果是場夢,怎么那么清晰,那么美;如果不是夢,那怎么那么短暫,回首時只有空空,只有空空的前路,孤單的身影?/我向誰訴說我那些無處訴說,不可言說的情懷呢?他們化成杜鵑,他們啼出鮮血,一聲聲,一夜夜,綿綿不盡。我以為我可以漸漸忘懷,可是,這五十弦的錦瑟,竟這樣無端地響起,將他們傾覆而出……”一學生是這樣回應我的“相傳寶玉埋在地下,上空會出現煙云,陽光下見得分明。藍田之煙云看似真切,卻屬虛無,煙隨風飄散,猶如那不知何時能實現的理想、抱負,也許曾經如此接近,有時機遇出現,卻造化弄人,一切看似無限接近,卻終是可望不可即。”還有一學生“手中一壺酒,身旁一把古瑟,五十弦的瑟,沒有緣由的五十弦,一弦仿佛一年華。/ 莊生夢蝶,我之撫瑟;望帝春心,我之年逝。/華年有淚,淚珠連連朗明月,藍田日暖似云煙,總歸散盡。朝朝暮暮的情,總在那對面與此岸徘徊。/五十弦已盡。/一切難道只能成回憶?/抱負難施,現實荒,華年如夢,只剩茫然……”學生的還有許多,我只舉一二,這是我高一年級的學生。是他們該慶幸遇見了李商隱,還是我該慶幸我遇見了這些學生,讓我們彼此體會這樣美好的情感。
4.深入體會,傳承文明。結合現實,感受古老文明在現代生活中的指導作用。
語文教育專家劉國正說過:“文言文還是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文言文里的故事人物智慧,告訴我們什么是傳統,什么是文明。
以《論語》為例,我在高一每節課特地留出5—10分鐘專門讓學生做課前演講,這是學生的一次演講的一部分: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這是孔子說的一句話,意思就是朋友有錯,你要真誠、委婉的勸告,但是如果他不聽,你就要停下來,以免自取其辱。/……/我們都以為自己是聰明人,但是假以時日,往往聰明人就成了最傻的人,失了相處之道,變得張牙舞爪了,朋友相處久了,彼此情義不錯,也許也有些知根知底了,但是假如覺得你們關系非常好,總是拿朋友說事兒,甚至還有的以調戲為樂,那就失去了朋友的義,你快慰的是嘴,失掉的是品,朋友之間失掉一個度,做什么朋友呢?當然會有人說:“寬以待人。但是諸事都有一個度,一個底線,人要是不知進退,沒有了分寸,這樣的朋友是不可以結交的。”先人的智慧通過文言文在學生這里得到了傳承,令人欣慰。老師再讓學生閱讀鮑鵬山《黑暗王國里的殘燭》等文章,學生從孔老夫子這里體會到《論語》的豐富內涵,進而感受儒家學說的智慧,讓傳統指導現實,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最后,再回到新課標,當老師用“言”為橋梁將學生帶進文章,當學生從中體會文章、文學、文化之美,帶著滿滿的收獲走出文章時,那么,我們不僅完成了新課標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見文言文里呈現的世界的美好,在日后離開學校悠長的歲月里,他們愿意并熱愛探索這個他們當年發現的美麗世界。而這樣,我們文言文教學的效用才算最大化地發揮出來了。
參考文獻
[1]朱海霞.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9).
[2]鐘云蓮.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文學教育(上),2012(11).
作者簡介:甘瑢,女,1976年生,福建省廈門市,本科學歷,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語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