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育既具有奠基性也兼具文學性,其不僅要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夯實基礎,同時也需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學素養。為凸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就需保證其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鑒此,本文立足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而論述了提高其教學有效性之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當前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后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關鍵要素,雖然說教無定法,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還需遵循一定的原則。一般而言,科學的教學方法至少應該滿足以下幾點要求:第一,能夠有效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并成功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第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第三,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個體潛能。然而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中,部分教師依然沿襲著“師本位”的傳統教學方法,自然也就難以達到上述目標。
(二)教學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運用
不同的地區以及不同學校所擁有的教學資源是各不相同的,其不僅體現在某些硬件基礎上,同時也體現在自然資源及人文環境上。而上述教學資源都是一線教師難以改變的事實,在教學實際中我們首先不能被有限的教學資源所限制,同時也不能盲目地效仿以及照搬他人的教學經驗,而是應該切實結合本校的教學資源現狀,合理整合資源、利用資源,從而開展特色化的教學活動,以此提升教學實效。
二、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措施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尊重學生主體性
現代教學理論指出,教學過程既是教師“傾囊相授”的講解過程,同時也包含了學生認識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知識內化過程。誠然,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融合,在此過程中教師對知識的講解以及學生對知識的主觀接受都顯得至關重要。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堂中總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疲態,久而久之自然就喪失了學習的熱情。鑒于此,為有效增強教學實效,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思考、發問的空間,即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則幫助學生解開疑惑,并引導學生踴躍參與教學,從而提升教學實效。在教學實際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工作,為學生創設一個形象有趣的教學模式,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通過問題引導,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學習。
譬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我們可以在教學實際中搜集有關的影視作品,通過直觀化的展示激發學生興趣。此外,為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我們還應該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機會。例如結合文章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思考:“最后所有的壯士都跳崖自盡了,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在問題的牽引下,諸多學生都能夠展開積極有效的思考,如此一來學生的主體性將得到有效發揮,久之便有助于其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能力。
(二)以讀促寫,全面發展學生綜合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加強識字教育,以幫助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字功底,同時我們還需關注學生文化素養及綜合素質的培養。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都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語言文字能力,因此在教學實際中,我們就應該辯證地審視二者的內在聯系,將兩類教學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采取“以讀促寫”的綜合性教學方法。因為寫作過程本身就是自身見聞感知與寫作知識、技巧的有機融合,從而創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文字,而閱讀恰好又是拓寬學生視野的有效措施之一,采取“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綜合性的文學素養。由此可見,為增強教學實效,我們首先是需要加強閱讀教學,為學生創造其接受新事物的平臺,其次還需要促進讀寫教學的有效結合。
譬如我們在教學《趙州橋》一課時,文章描寫了趙州橋的風貌,如“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等。為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并幫助其形成屬于自身的體驗、感受,讓學生體會美、理解美,且助益于學生寫作過程中表達美,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影視資源,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課本知識,并拓寬其視野。不僅如此,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還需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并完成一篇描述自身環境的作文。如此一來,便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三)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個體潛能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理世界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不同的學生對于學習的需求也不盡相同,譬如有的學生喜歡無拘無束地自主學習,而有的學生則更加傾向于“從師學藝”,有的學生甚至喜歡通過提問進行學習,然而根據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學習訴求的不同,我們就應該盡可能地實施個性化的教學。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日常教學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本質需求,如此才能有效激發其個體潛能,提升教學實效。因此在教學實際中,我們就應該廣泛搜集學生的學習意見,從而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正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就闡明了創新的重要性。誠然,“創新”在任何時代都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創新也是教育亙古不變的主旋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中,我們也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以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著重加強創新教育,從而培養出具有良好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學生。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一定需要認真分析教學資源的具體情況,杜絕跟風開展不切實際的創新教育。例如,某些學校開展了以“話劇表演”為形式的創新教育,即讓學生按照自身的理解并通過表演去詮釋課本知識。但是這樣的教學形式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如果部分學校并不具備充足的教學資源而盲目效仿,則容易適得其反。鑒于此,開展創新教育,需充分且合理地運用教學資源,以此增強教學實效。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就需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激發其個體潛能,最后通過實踐教學及創新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