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學校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上也在不斷進行改革。在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內容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文言文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文言文賞析能力和古詩詞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但是在文言文教學中,由于教學方式的守舊,再加上考試壓力的影響,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并不明顯。師生甚至為了應試,只對文言文的字詞進行機械解釋與記憶,沒有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不但教學氛圍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對文言文的欣賞能力也比較低,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語文素養的提升。本文主要以《三峽》為實際教學案例,對適用教學機智,活躍文言課堂進行分析。
【關鍵詞】適用教學機智;活躍文言文課堂;《三峽》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解決應試教育的弊端,在文言文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文言文、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增加學生文化素養,發揚我國優秀的古代文化。在文言文課堂上,要適當采用一定的教學機智,活躍課堂氣氛,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本文主要以《三峽》為實例,進行教學分析。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以往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析,在《三峽》這篇寫景文言文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目標。教師要對教學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的問題有一個迅速、準確的判斷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全面的感受三峽的美麗景色,了解三峽的四季變化和具體特點,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要能夠掌握文言文的表達技巧,寫作技巧以及語言特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獨立完成對《三峽》的鑒賞,能夠表達出自己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這是此篇文言文主要的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
在文言文教學中,一定要分清主次,抓住重點難點,面對學生的學習和突然發生的教學狀況,教師要運用教學機智,準確判斷,迅速解決。本文的教學重難點分別為:其一,教學重點:掌握陌生字詞句式,準確翻譯,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達到背誦的目的。其二:教學難點: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領會整體布局設計;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提高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情感,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活躍課堂氣氛,輕松導入
良好的導入方式對提高教學效果非常重要,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導入方式。例如:在《三峽》的教學中,教師采用多媒體導入方式,播放三峽景區視頻,伴隨柔和的背景音樂和專業人員的解說,讓學生對三峽全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此外,要播放三峽各個組成部分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照片,讓學生對此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此種導入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同時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二)基礎知識講解
在《三峽》教學中,首先要對文章的作者、出處寫作背景以及三峽的相關情況進行大概了解,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與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此階段的教學,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式學習,全面地了解文章。把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例如: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結合教材文章內容及書下注釋進行全面了解,整理成答案進行匯報?!度龒{》作者為酈道元,是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曾撰寫《水經注》,本文出自于《水經注》,《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涵蓋了多種地理資料,對研究我國地理有重要的意義?!度龒{》這篇文章是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途經此地,境遇艱難的情況下完成的。學生通過自學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對文章和作業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對理解文章,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況非常重要。
(三)略讀精讀結合
在《三峽》教學中,閱讀是關鍵,這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采用合理的閱讀教學方式,充分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原文朗讀內容,讓學生精心聽讀,并在聽讀過程中,畫出陌生詞匯。如:闕、嶂、曦、巘等。接著引導學生進行略讀,整體上對文章有一個大概的把握,并且找出文章的重點語句,難以理解的詞句進行標記。如:素湍綠潭、飛漱其間、清榮峻茂、林寒澗肅、屬引凄異等。然后進行點讀與齊讀,最后師生配合,共同對文章進行精讀與分析。這也是教學的重點階段,是學生深刻理解文章,提高文言文欣賞水平的關鍵環節。
(四)精讀分析,掌握重點
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方式就是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正是此道理。在聽讀、略讀、點讀和齊讀等閱讀方式的基礎上,進行精讀分析。具體教學案例如下:教師:同學們閱讀第一段,參考書下注釋,根據自己的理解翻譯原文內容,并標出無法理解的內容,可與其他同學進行探討,正確獨立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順利完成第一段的學習,教師適當給出補充。接著教師繼續提問:誰知道第一段中的通假字是什么?什么意思?學生紛紛舉手搶答:闕:通“缺”,中斷的意思。以此類推,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完成通篇文章的學習。在輕松愉快、獨立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出來,重點、難點問題一次得到解決。在此種情況下,教師要及時帶領學生進入下一個教學階段,就是對文章的體會與欣賞能力的培養。教師:同學們,《三峽》這篇文章的內容我們已經了解了,那么三峽的景色到底是什么樣呢?你對三峽的印象怎樣?如果有機會,你想去嗎?你最想去做什么?一系列的問題,勾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情緒非常激動,分別以舉手示意、站立的方式,大聲說出自己的答案。此時,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師給學生一個情感釋放的時間,然后回歸課堂,逐個聽取學生的答案。學生:三峽景色壯麗,有重巒疊嶂的山峰,清澈碧綠的潭水,山澗之中懸掛著瀑布,我非常想去,如果去三峽,我最想去漂流,感受三峽的江清水闊。學生:我最想去聆聽長臂猿的仰天長嘯。學生:我最想去感受三峽瀑布的激流湍急。這一教學環節的設置,使學生的課內學習延伸到無限的想象空間,學生仿佛置身三峽,對祖國河山的向往與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同時,學生想象力的無限擴展,審美能力以及對文言文的鑒賞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三峽》這篇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巧設情境等教學方式,在恰當的教學環節中,體現了教學機智,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對文言文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對文言文的鑒賞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提高了其文學素養,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陸美芳.自主學習,提高文言課堂教學效果[J].語數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2014(11).
[2]謝穎.實施有效教學策略讓文言課堂靈動起來[J].語文天地,2012(2).
[3]郭美瓊.巧用教學機智激活文言課堂——《三峽》教學案例[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5).
[4]庾蘭萍.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我教《三峽》一課的反思[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8).
[5]金云霄.朗讀:為文言文課堂教學導航——以《三峽》教學為例[J].文教資料,2010(33).
作者簡介:郭湘江,1978年生,回族,福建省晉江市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畢業于泉州師院,主要研究方向:初中文言文與古典詩詞教學。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