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慕課作為一種正在興起的網絡大型公開課程,在開發方面不斷推新,豐富內容。自2013年開始,中國慕課大學生參與人數呈噴井式上升。但實際上,現階段慕課的通過率與使用率都極低,慕課已經失去了部分教育的功能。在對大學生及其使用頻率較高的慕課網站進行整體測評后,本文發現大學生存在自主學習能力低的問題,將解決問題的方法落腳于大學生自主能力的構建以及慕課平臺構建兩方面,分別提出學生獨立的課前引入、平臺個性化服務的方法。吸引、牽制學生參加慕課,剛柔并濟,雙方向地引導大學生慕課的自主學習,進而給予慕課教學成果以堅實基礎,提升大學生慕課的實際效率與收益。
【關鍵詞】慕課;自主學習能力;課前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自2013年慕課風潮席卷中國,中國慕課使用人數不斷攀升。經教育部統計,中國大學生慕課使用者2016年年底或超過一千萬。慕課具有了高注冊率,但同時也具有了低使用率及通過率。《“慕課”和開放教育:對高等教育的意義》白皮書中顯示,發達國家慕課通過率在15%左右,中國的通過率僅為7%。在進行分析后發現,慕課教育需要大學生坐下來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這一步,大學生能力極弱,可干擾條件太多,直接導致慕課課程在初次吸引大學生注冊后,不再自主學習慕課。
現有研究中,關于慕課建設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過度注重課程上線而忽視教學成果,在服務于教育的慕課發展歷程中無疑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災難式狀況。慕課教育目前最棘手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基礎建設,而是學習成果。基于慕課的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急需被構建。
一、慕課現狀
慕課(MOOC),是一種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截至2016年9月,中國已建設完成的慕課數量近2000門,境外完成的慕課數量已超過百萬門,課程建設數量充足。且教育平臺以擁有300萬慕課使用者為基數注冊量逐年持續增長,用戶量充足。《“慕課”和開放教育:對高等教育的意義》白皮書中顯示,在慕課通過率比較高的國家中,希臘、西班牙、斯洛文尼亞的通過率分別為13.6%、13.1%和13.0%。中國慕課通過率僅為7%。全球范圍內,慕課課程獲得證書的平均比率在4.3%。與我國現有的調查相比可發現,國內外慕課的完成率、通過率等數據大體相仿。
現階段國內外對于慕課的基礎問題有一些公認的答案,研究者一般認為慕課具有的優勢為:學習時間靈活自由、學習狀態可變、個性化自主學習得以實現、學習成本經濟適用,四個優點。而獨立自主學習慕課的大學生要具備:信息識別,自我控制,自我反思。這三點基本能力。
慕課優勢條件存在的基礎,就是學習者需要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與傳統單一研究的自主學習能力構建不同,慕課教育存在線上線下的人與想法的連接,除了自我主動學習的方式,還可以存在線上課程的配套改革,同時,線下大學生也需要在“獨一個”的自主學習能力構建與“非獨一個”的線上線下學習能力構建的溝通中找到一種,甚至是多種融合方式和融合點。“學習者的自主性是教育的最終目標”,無疑,自主學習與慕課教育相輔相成。
二、大學生自主學習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了具體了解大學生自主學習出現的問題,研究面對全國各學科、各年級的大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并且對遼寧省各高校各年級多學科的大學生進行了訪問。其中參與訪問環節的調查問卷共50份,有效問卷50份。從數據及訪問的結果中發現,現階段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慕課的能力需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即慕課課堂的有效引入及保持大學生慕課學習的實際效益及效率。針對完成以上兩個要求,大學生慕課學習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課程內容的引入
交叉相關性
序列對:阻礙您自主學習因素:缺乏自制力 激勵您自主學習因素:看到他人自主學習
基于以下假設:序列不具有交叉相關性,并且其中一個序列是白噪音。
針對問卷結果進行SPSS的偏度分析(圖1),可以看出關于阻礙學習的因素調查結果幾乎以完全對稱的方式分布在均值左右。表明大學生在學習中受到干擾及阻礙的事件較多,服從正太分布。 在激勵自身學習的動力選項中,他人自主學習刺激與提升自我學習能力這一選項的相關性最大(圖2),可以看出,課堂氛圍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同時,在訪問調查的結果中我們發現,吸引大學生努力學習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需要身邊存在營造學習氛圍或者造成刺激的同學,進而產生學習動力或興趣,引發學習動作。在能干擾大學生學習時間及學習效率的事件在調查的6種選項中,多項選擇的人數占總體的100%。可見,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或環境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在傳統教學課堂中,大部分課程的教學會進行課前引入以有效吸引學生形成一種穩定的課堂氛圍。但在慕課中,課程的引入是不完整及困難的。以往的調查中發現僅4%的同學希望四到五節課以上進行一次引入,而不希望進行課程引入的人數為零。在慕課課程中,教師可通過語言完成教學內容的部分引入,但無法完成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互動及眼神交流,亦無法根據學生的實時反應作出引入內容及方向的改變,而涉及光與觸覺的課堂引入直接在慕課教育中完全消失,無法實現。教育是有溫度的。如何以另一種方式使學生順利被引入課堂思路形成有效的課堂氣氛,從而進入一種持久性的自主學習狀態是我們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學習效率的掌控
課堂測驗及作業完成成果是學習效率的重要控制標的數據,但慕課中課程測驗或作業完成質量并不實際可控。由訪問法可知,大學生慕課使用者對于課堂測驗以及課后測試的接受程度不高,完成率極低。傳統教學中,教師最終將以客觀評定及測試幫助學生了解學習效率成果。但在慕課學習過程中,課后測試的習題很容易借助外力簡單完成,學生無法規律性地了解自身學習情況,教師亦無法完成評價步驟。
與課堂測驗及作業相輔助的是,慕課課程的時長亦需要作出明確的統一。統計問卷數據以發現學生可接受的每章慕課總長度主要集中在2—3小時。在訪問中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慕課的過程中,非常看重其學習時間靈活這一特點,過長的視頻課程被受訪者認為會干擾慕課學習時間靈活這一基本優勢。
而麻省理工教學與學習實驗室的 “思想實驗”對7名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的學生進行跟蹤法觀察,發現就電路與電子技術這門課而言,學生在作業上花的時間越多,他們成功修完課程的可能性越小。這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三、大學生使用慕課平臺及學習方法策略研究
(一)學生獨立的課前引入
即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需提前提供學生具體學習思路、參考用書及學生必須預習或者自主學習的部分,由學生通過自主觀察,查閱資料等方式自主形成課程思維,提升慕課學習的自主性。
學生獨立的課前引入,本身是一種課堂教師、學生身份思路的重新調整,提倡學生通過觀看能吸引自己且與知識相關性強的視頻,以書籍作為一種意識引導,主動了解知識。而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講授法和協作法來幫助學生完整知識脈絡,填充知識空白,修改學生的錯誤理解。此方法旨在于讓學生主動學習且自主發現問題,有意識地選擇慕課重點學習內容,達到讓學生愛上學習的效果。同時,由于學生已經在課前完成了部分書本程式化內容的學習,教師適量地濃縮課程內容、長度,增加課程的實用性及思考時間,以盡可能地貼合大學生最能接受的課程長度,排除由于課程冗長而減少學生學習欲望的因素。此方法將課程引入過程教給學生自己,解決教師慕課中課程引入困難的問題。
值得推崇的是,這種學生獨立的課前引入思維在高中以及本科的面授式學習階段中都是可培養的。并且由于大學生學習者學習目的性較強,最終將會實踐于工作之中,且部分課程存在學分認證問題,大學生對于此種教學方式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必須性。
(二)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慕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引導學生完成課程作業的初期,慕課平臺可提供線上小組互助模式,學習小組在課程進程中可以完成合作、討論、提問與解決,互評互批作業的任務。學生可自主選擇充入資金進入課程學習,且充值行為不可逆,每次需要完成作業的時候,規定時間未完成作業者,賬戶會自動將罰款打入學習小組成員賬戶。與此配合的是,此服務使用者的課堂作業將要求短時上交,即打開試題界面后不可退出,教師根據課題難度決定一次答題時間,超時未上交者記為不上交。答題過程中,攝像頭可進行一定次數答題抓拍,防止學生作弊,雙重保險解決線下測試作弊的問題。直接解決慕課學習者不聽課,半路棄課的問題。
與此同時,慕課平臺也需要作出配合改變,選擇本次調查問卷中學生最喜歡的郵件提醒方式提前告知慕課學習者需要提前了解、學習的內容。并且在課程進度條中標注課程重難點進度位置,方便大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同時根據訪問,我們發現在課程進程中,希望在課程過程中留有思考時間的同學與不希望留有思考時間的同學幾乎是成相同比例的,慕課平臺可以在使用者選擇課程為兩種學生提供不同的課程模式,在剪輯方面稍作修改。同時,慕課平臺也可以積極建立獎學金模式,改進現有的按日期區間評選獎學金,使用按開課科目時間計算的評價模式發放獎學金,使每一位課程參與者都擁有獲獎機會,評選結果更具公平性。
四、結語
本文提出的學生獨立完成課前引入步驟與慕課平臺提供個性化服務的方法是基于大量的問卷調查分析而來。其中,學生自我的課前引入通過訓練大學生有意識地自主學習課程引入內容,鍛煉其有效信息識別及吸收的能力,進而推動其完成慕課的自主學習。而慕課平臺提供的個性化服務方法以罰款的方式較強硬地幫助學生首先保證課程完成率,逐步適應慕課課程,進而達到自我控制、自我反思的效果,最終得以自主學習慕課。與此同時,大學生也應明確學習目的,積極探索、體驗、配合能力的養成,找到合適于自己的學習方式,盡早達到自主學習慕課的目的,甚至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孫麗莎,張政,閻軍.基于慕課的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索[J].現代交際,2015(2).
[2]鄭紅梅.基于慕課教學資源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建設研究[J].學生管理,2015(18).
[3]陳陽.網絡環境下培養醫學生自主學習英語能力的教學模式剖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10).
注:本文是沈陽師范大學2016年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基于慕課的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W201615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劉雨昔,女,1996年生,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學生,研究方向:金融學;焦琳,1985年生,女,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