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單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起到激發作用,更能啟迪學生的智慧。還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從而促進師生雙向思維交流和互動,維持良好課堂秩序。巧設懸念提問法是指,用簡練生動的語言、傳神的表情、生動的講述,把知識巧妙地轉變成一個個富有懸念的問題,在適當的時候將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學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發出來。另外,教師還應當根據教材規定的大綱內容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接收情況,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巧設懸念,讓問題蒙上一層朦朧的薄霧,讓學生進入一種心理渴望知道答案,卻又不知道,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狀態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地進入到課堂學習之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巧設懸念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教師要想在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應當先激發學生的思考,想要讓學生進行思考,首先應當讓學生產生疑問。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普遍會提問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習是一種智力活動,要想讓學生熱愛學習,就必須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知識的引導者,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他們好奇、好勝、喜歡探究新異事物的特點,在提問時巧妙地運用設置懸念的方法來引起他們的高度注意,讓學生在“懸念”中產生期待心理,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
懸念,是指一種學習心理機制,是人們對感興趣的對象不解,而產生的一種求之不得又欲罷不能的狀態。這種未完成感和不滿足感,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們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感知學習的對象,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記憶,豐富了學生們的想象力,集中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深化了學生的思維。故而,巧妙地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一些懸念,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所在,也是一種課堂藝術的表現。
巧設懸念這一教學手段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在“巧”和“懸”上下功夫?!扒伞保褪且笮?、求異、求活,所設的懸念要在學生的意料之外;“懸”,就是要讓疑點突出、鮮明、耐人尋味,有一定的思維價值。教師要只設疑,不回答,布下空白,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現就課堂提問如何設置懸念,談幾點做法:
一、導入巧問設懸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般來說,課前幾分鐘,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還停留在上一節課或課間活動中有趣的對象上,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設置懸念,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身心愉悅地投入學習。
記得一位教師教《珍珠泉》,引入課題時,她是這樣有聲有色地設置懸念的:“同學們喜歡泉水嗎?看——(多媒體課件播放一組泉水的畫面)泉水美嗎?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泉水嗎?(學生各抒己見)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欣賞一處大自然的杰作——珍珠泉。一眼泉,以珍珠命名,其中有什么奧秘?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珍珠泉》這篇課文,看看能否揭開其中的奧秘?!睂W生聽后心生詫異,怎么,一眼泉,命名為珍珠泉,是泉水的形態像珍珠呢,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學生們帶著疑問,馬上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本,如饑似渴地讀起來,教室里頓時書聲瑯瑯。
這位老師只用三言兩語,就巧妙地設置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懸 念——一眼泉,以珍珠命名,其中有什么奧秘?學生揭開這個“謎團”,也就領會了全文的內容。這個懸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理,使他們的思維變得積極活躍,主動在閱讀中探索答案、探尋奧秘。
還有位老師在教《再見了,親人》時,首先問學生有哪些親人,接著循序漸進地總結出“親人”的含義——在生活中,有血緣關系的人才能稱為“親人”。然后老師又來個啟發學生思考的反詰:“從血緣關系上來看,朝鮮人民是不是中國人民的親人?(生答:當然不是)可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卻把朝鮮人民當作了我們中國人民至親至愛的親人,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樣的懸念重點突出“親人”一詞,既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也能夠激發學生急于從課文中尋找答案的熱情與興趣,給學生提供一個不斷參與教學過程的舞臺。
我也有這樣的親身經歷,例如在教《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課前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一幅幅小興安嶺四季美景的圖片,學生們贊不絕口、嘆為觀止,他們有的說:“哇!真是太美了!我好想去玩!”有的說:“老師這就是小興安嶺嗎?簡直就是人間仙境啊!”我當時并不急于回答他們,而是等待圖片播放完后,接著說:“想知道這么美麗的地方是哪兒嗎?那就趕快翻開課本吧,在書里你們一定會找到答案的?!睂W生帶著這些疑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課堂。我用巧設懸念的提問方法,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上了一堂妙趣橫生的語文課。
還有,在學習《可貴的沉默》一文時,我先播放《生日快樂》的歌曲,再問學生:“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說說你過生日時的情景嗎?當時你的心情怎樣?”學生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各自回憶著美好的往事,訴說著往日的快樂,教室里一片熱鬧的氣氛。就在這時我發話了:“過生日真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可是有一群孩子在談到生日這個話題時,卻突然沉默了。這是為什么呢?”頓時熱鬧的教室里變得一片沉靜,不用我多說,同學們都趕緊翻開了課本,興趣盎然地讀了起來。
這樣設置懸念導入新課,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吸引住了,第一錘就敲在學生心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繼續深入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為有效提高后面環節的學習質量加入了一個重磅砝碼。
二、課堂設疑布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當教學進入重點難點問題時,就是課堂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了。但學生的注意力難以持久,每隔5—7分鐘就有所松弛,容易疲勞,這時候可針對教學的中心內容設置懸念,使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在教學的關鍵處,產生一種期待的心境。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學生的思路以及學生的興趣、需要、情趣都通過巧妙的懸念,有機地聚焦在一個點上,使它們聚合、撞擊,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困惑(生疑),從而想突破認知沖突(質疑),進而去發現、研究、探索(釋疑),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的效率,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我自己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是這樣巧布懸念的:“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完成的,諸葛亮卻立下了三天完成的軍令狀,難道他聰明一世,糊涂一時了嗎?這不是伸著脖子等著挨宰嗎?”這是第一個懸念?!爸T葛亮立下軍令狀,魯肅可著急了。于是諸葛亮趁機提出借二十條船,按他的要求裝備好,并叮囑魯肅保守機密。這二十條船能變出箭來嗎?魯肅一旦向周瑜報告了,諸葛亮豈不是全完了?”這是第二個懸念?!败娏顮盍⒘耍〈枇耍删褪遣灰妱屿o。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分,才趁著漫天大霧逼近曹軍水寨,并且叫軍士擂鼓吶喊。魯肅固然嚇得面如土色,讀者也要捏一把汗,如果曹軍大舉出擊,諸葛亮不是要成為俘虜嗎?”這是第三個懸念。這樣層遞式地設置懸念,學生就會鍥而不舍地跟著懸念積極思考,探究空間不斷拓寬變大。當讀到諸葛亮用草船借回十萬支箭時,學生終于識得了“廬山真面目”。然后抓住“神機妙算”一詞,撥云驅霧,引導學生體會“神”在哪里,“妙”在何處,從而讓他們在生疑——質疑——釋疑的循環往復中產生求知欲望,獲得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的學習具有自主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再如我在教學《西門豹》一文時,當學生通過分析西門豹的“四問”與老大爺的“回答”了解到鄴田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原因后,我便提問道:“西門豹夸贊河伯真靈,說下一回河伯娶媳婦他自己也要去送送新娘,你們說,這個西門豹居然崇拜河伯,他是不是很傻呀?”教室里立即炸開了鍋,學生紛紛發表見解。當學生領悟到足智多謀的西門豹是采取欲擒故縱的計謀后,我又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西門豹說的“不行,這個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會滿意的”這句話,拋磚引玉地引出了后面的又一處懸念:“新娘不漂亮,河伯不滿意,看來西門豹是相信世界上真有河伯這個人了,那是不是要換個新娘呀?”這個問題又一次成功地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
課堂中一系列的懸念提問使得學生思維興奮程度不斷提高,回答出了前面的問題,學生對回答后面的問題也就充滿了期待。這樣不但開啟了學生的心智,還活躍了課堂氣氛,課堂不再是一片枯燥無味的“平靜死?!保巧鷻C盎然、妙趣橫生的“生態海洋”。
三、結尾布白留懸念,拓展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
研究表明:人體經過10至20分鐘的注意起伏,便會導致注意力隨意地離開客體,學生在下課之前的注意力最容易渙散。接近課堂尾聲的四五分鐘,是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和比較疲乏的時刻,教師不妨制造一下懸念,提出一些新的問題,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大腦皮層中的優勢興奮中心迅速形成,激起解決問題的興趣,設法在學生的心中留有余味,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或者使學生對下堂課產生一種向往,能夠在課后帶著懸念去認真探索和學習,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機會,激勵他們主動去解析問題,逐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記得我在教授《幸福是什么》時,故事雖已結束,但對故事的結果還有探討、回味的余地,我當時這樣設置懸念,引導學生:“三個孩子尋找和認識到了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那你們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品嘗過幸福的滋味呢?你們覺得什么是幸福呢?”于是學生們議論開了。雖然答案層出不窮,但學生通過討論,加上自己的獨特體會,對“幸福”有了深刻的理解。這樣的結尾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領悟了文章的內涵,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凡卡》一文是這樣結尾的:“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學到這里時正好臨近下課,我對學生說:“凡卡懷著復雜的心情寫完了信,并寄了出去,他滿懷期待地進入了甜蜜的夢鄉。這封滿載著凡卡希望與寄托的信爺爺收得到嗎?假如爺爺通過別的途徑了解了凡卡的遭遇,爺爺會把他接回鄉下嗎?作者為什么要以夢為結尾?”我把這些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課后去思考,并把自己的童年和凡卡的童年進行對比,下次課再一起交流。學生帶著好奇心通過自主探究,不僅解答了這些疑問,還明白了造成凡卡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在于當時黑暗的社會制度,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多了一份可貴的成長體驗。
因此,課堂教學的結尾也應像文章的結尾一樣,講究懸念迭出,回味無窮,給人一種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感受。教師應像評書藝術家那樣,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來吊足學生的胃口,在課尾創設懸念,給學生留下一個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間,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迫切愿望,使“且聽下回分解”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期待。同時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做好鋪墊,使前后課內容互相關聯,形成一個整體。
四、結語
總而言之,巧設懸念提問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技巧,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緩解疲勞、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通過對每節課重點“懸念”的積累,還可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知識的殿堂。
參考文獻
[1]張莉蓉.巧設懸念掀起語文課堂教學高潮[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6).
[2]高春艷.談在語文教學中巧設懸念[J]. 教育教學論壇,2011(22).
[3]茍健東.淺談語文教學中懸念的設置[J]. 攀枝花學院學報,2004(5).
[4]孟寧.懸念從這里開始——淺探語文教學中懸念的設置[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8).
[5]許春艷.一石激起千層浪——談語文教學中懸念的設置[J]. 考試周刊,2011(10).
[6]程鐵景.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影響[J]. 考試周刊,2011(10).
[7]曾小玲.加強情感滲透 促進主動學習[J]. 教育教學論壇,2014(28).
[8]丁會英.“設疑”讓語文教學更有聲有色[J]. 家教世界,2014(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