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代語文教學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重認知、輕情感,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表層認識,教學方法很多時候不能真正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本文先闡述了朱熹“熟讀精思”的閱讀方法;然后寫了“熟讀精思”這一閱讀方法在當代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意義以及應用,主要從研讀重點語句,揣摩意蘊、抓住本質,讀議結合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朱熹;熟讀精思;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社會歷來都重視讀書教育,閱讀一直都是主要的教學方式。朱熹是我國南宋著名的教育家,他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套的閱讀方法,他的弟子將其概括為“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本文主要針對這六條讀書法中的“熟讀精思”這一條來進行論述,并且闡明其在現代語文教育中的應用。
一、關于“熟讀精思”
朱熹指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意思就是,要想進行閱讀,就需要對所讀之書反復進行朗讀,使其爛熟于心,然后便可以達到感性認識。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精思,反復體味書中的韻味,思考更深層的含義,最終達到理性認識。朱熹的這一認識繼承了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在熟讀的基礎上深刻思考,并且逐步領會其思想內涵,使書中的話仿佛如自己所說。
說到讀,朱熹要求做到“熟”,至于怎么樣讀,他回答說:“讀書無甚妙,只是熟讀”,需要“正看背看,左看右看”,更是需要反復玩味。至于“熟”,那必須是十分爛熟,熟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熹認為,為了做到熟讀,讀書時要有不讀則已、讀則必通的精神,只有把一本書讀得通透,并且沒有記不住的地方,這個時候換讀他書才有益處。不然,讀再多的書也是枉費時間和精力。朱熹的讀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自然成誦”,他反對死讀書,主張活讀書,認為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于身有益;大嚼大咽,不知其味,反害其身。讀書不要咬文嚼字,而要“識得大義,得他滋味”,對于無關緊要的地方,也不必用功去讀,讀也無益。為了說明熟讀的好處,朱熹以吃果子做比方:“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為知味。”朱熹認為讀書應該深入進去,不能浮于表面,他說:“讀書者,比如觀此屋,若在外面,見有此屋,便謂是也,即無緣識得。須是入去里面,逐一看過,走幾多問果,幾多窗杖。看了一遍,又重重看過,一齊記得,方是。”對讀過的書要不厭其煩地看來看去,即使覺得通透了,也不要以為真正通透了,仍要一遍一遍地讀下去,越讀記憶越牢,越讀越有新意,越讀越有興趣。在筆者看來,朱熹認為的“讀”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訓練,更是一種“涵泳”,多讀就好比是為讀者自己營造了一個獨立空間,好讓讀者自己可以心無旁騖地去體悟,所以說想要真正理解所讀之物的深層意味,“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
其次就是“精思”。朱熹指出,學習讀書的本意不在于記憶,而“在于思,思則能知是與非”。如果只是閱讀而不思考那必是死讀,就算能背下來也仍然不是自己的東西,更不可能結合實際得以應用。所以朱熹才強調“學與思須相連,才學這事,須使思量這事合如何。”他又說:“思與學字相對說,學這事便思這事人說這事合恁地做,自家不曾思量這道理是合如何,則罔然而已。”朱熹以讀《論語》為例,說明如何具體做到熟讀精思。他說:“《論語》一章,不過數句,易以成誦,成誦之后,反復玩味于燕間靜一之中,以須其浹洽可也”,而且必須做到“三到”。他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為使所讀之書活起來,還必須發現問題,繼而解決問題,從有疑和解疑達到無疑。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這說明了熟讀精思的具體過程。
二、熟讀精思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研讀重點語句
為了主要了解課文的內容,學生必須精讀一些重點語句,整體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圖所在,因為讀不是隨意地讀,而是有目標地讀,在理解文章上通過閱讀重點語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在閱讀重點語句的時候并不僅僅在讀,而是邊讀邊理清楚文章的主要情節和思路,這對于把握文章會有一個很好的幫助,可以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找出“線索”。不僅如此,在閱讀重點詞句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邊讀邊想象畫面,有情景感地帶入,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畫面,這有助于學生重點揣摩重點詞句。《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研讀重點語句的時候,應該邊讀邊記錄感受,記錄由此所引發的聯想和從中體會到的情感,當然,這一定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營造良好的情境。
(二)揣摩意蘊,抓住本質
其實一直以來閱讀教學在我們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一直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原因就是它可以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到文化底蘊,培養審美情趣,而我們現在提倡讀并不是機械地讀,重要的是通過熟讀和精思,最終深入理解作品背后想要傳達的意思。對于一篇文章而言,決不能泛泛而讀,而是要通過揣摩詞句,抓住文章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讓學生進入作者的世界,從而讓他們在情感上引起共鳴,這樣文章便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朱熹云:“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這里所說的“虛心涵泳”就是這個意思,意思是我們在面對新事物或者是不同的觀點時,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來容納它們,強調讀書時要反復思考體會,領悟書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含義,也就是文章的意蘊和本質所在。那么在我們當代語文閱讀教學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在“熟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做到心無雜念,由此來真正體會文章的真意所在。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作者,不僅無法理解文章,也無法體會到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整篇文章所帶來的美感。
(三)讀議結合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是面對同樣的課文、同一人物形象,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老師不能死板地只規定一種答案,而是應該尊重每一位同學的創造性,只要合理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方向,小分歧都是可以接受的。不僅如此,我們老師還應該讓不同的學生合作學習,讓一個人的讀變成多個人的交流,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熱情,給予學生學習的自由,還能集眾人之智,讓他們在交流中大膽思辨。不難發現,學生議論的過程中是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邊的,他們會思考自己的立場,思考如何闡明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就已經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并且逐步深化了對文章或者是問題的理解。可以說“讀”也有思考的成分在里邊,但是“議”是更加深入的思考,在與他人思想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
總而言之,熟讀精思這一閱讀方法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留下的精華,它很好地將讀與思結合起來,在閱讀中思考,指導當代語文閱讀教學,“使學生的心思變得細膩,思維變得活躍,語言積累日趨豐富,感悟能力漸漸增強”。“熟讀精思”的閱讀方法將會有效促進學生的閱讀,我們應該注意研究怎樣更好地將其運用到語文教育當中,這無疑會對未來的語文教學提供很好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朱熹,著,朱杰人,編.朱子家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何秀,王寧.“朱子讀書法”的現代心理學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15(2).
[4]金潤枝.語文教學與學生素養培養[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5]王任.熟讀精思:語文實踐的實現[J].教學藝術,2012(2).
[6]何小花.引導學生“熟讀精思”[J].課改探微,2010(9).
[7]蔡偉.新語文教學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8]張鴻苓.語文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9]周立群,龐車養.語文新課程教學論[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楊書路,女,1994年生,陜西省榆林市人,天水師范學院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