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面對一部分學生的惰性,如何克服他們厭學的心理情緒,作為教師,課堂上既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同時也要根據不同類型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課后,努力地去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以及戰勝惰性的心理和決心。
【關鍵詞】惰性;興趣;學習習慣;循序漸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請看下面一段教學案例:(《煙臺的海》片段)
課堂一開始,教師就設計了下面一個思考討論題,讓同學們自主討論。問題是:“你最喜歡哪一個季節的煙臺的海?請你做一位小導游,向游客們介紹這個季節的煙臺的海。并寫出你喜歡的原因。”
問題提出后,同學們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每位同學都發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見,課堂氣氛極為活躍。但是在后來的反饋環節中,卻發生了這樣的意外。
師:“劉馳同學,請你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季節的煙臺的海?”
劉馳:“都不喜歡。”
師:“你為什么都不喜歡?煙臺的海不美嗎?”
劉馳:“不為什么。煙臺的海美。”
師:“你不喜歡說,是嗎?那就把你寫的讀給同學們聽聽好
嗎?”
劉馳:“我也沒有寫。”
師:“你為什么既不說,也不寫呢?”
劉馳:“沒有習慣。”
(此時有一部分同學在小聲地笑,有一部分同學在議論,并且議論的聲音越來越大)
同學們議論紛紛,好多的聲音送進我的耳朵:“他以前都是這樣,他從來都不聽課,他從來也不做作業,以前老師從來也不管
他……”
當教者聽到同學們的議論時,隨口又問了一句。
“課前老師布置你查閱的資料你寫下來了嗎?”
“沒寫。”
“為什么你什么作業都不喜歡做呢?”
“老師,我懶!”
(此時班級同學們的笑聲更大了)
聽到這位同學毫不遮掩的回答,教者似乎覺得有些束手無策。“老師,我懶”,多么的直白,多么的坦誠!教者覺得這似乎是對她的一次“挑戰”。并且是課堂教學中很少遇到的一次典型。一個“懶”字,毫不掩飾,毫無負擔地承擔了他的一切所為。他的懶,讓老師怎么辦呢?對話似乎到了僵局,也沒有再繼續延續的必要。
好,劉馳同學,請你坐下,今天老師從你的身上,看到了你的坦誠,知道了你的所為,同時,你也給同學們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你的坦誠——實話實說,值得同學們學習。課堂上你既不愿意說,也不愿意寫,可能有你特殊的原因,這一點怪老師事先對你不了解,老師有責任。老師希望我們這都是第一次,同時也是最后一次(此時班級中的笑聲逐漸消失,看得出劉馳的臉上似乎有點懺悔的表現)。
課堂仍在繼續中。教者漸漸地放松了緊張的面孔。
下課以后,帶著串串疑惑,教者詢問了幾位同學和以前教過他的老師。方才知道,這個班級是由原來的多個班級學生重新組合而成的。學生的思想素質、文化水平、家庭環境等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位同學,雖然智力很好,但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學習的自覺性很差,多年以來養成了貪玩、性格倔強等不良習慣,課堂上不聽講,課后從來不完成作業,學習成績一直很差。同時爺爺奶奶對他嬌生慣養,犯錯誤也不許老師批評教育。所以導致多年來,部分老師束手無策,有的甚至選擇放棄!至此,日積月累,就養成了這種無所謂的學習習慣,形成了“天然”的惰性。
在三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對眾多孩子們的觀察與分析,筆者深刻地發現:小學生由于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意志發展尚不完善,面對各種內在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比較易滋生惰性心理。同時,部分學生,由于家庭和社會的原因,長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他們變得十分的懶惰!主動學習和勤于思考的好習慣都沒有了。面對這些有惰性的孩子,教師就應該研究出更好的策略,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惰性。在這方面,筆者積累了以下幾方面的經驗,和大家共勉。
首先,培養其主動學習、主動參與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堅定地相信,誘使兒童自覺地、刻苦地從事腦力勞動的一種最強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賦予他的腦力勞動以人情味兒,使他愿意給自己親人帶來喜悅是一種高尚的情操。”這就闡述了培養自主學習和培養良好興趣的重要性。良好的“戰勝惰性”的思想意識和自信心是學生能夠真正戰勝惰性的第一步。為了邁好這一步,針對小學生做事情缺乏長久性,喜歡即刻看到成果、得到表揚的特點,首先要選擇一些通過簡單努力就能實現目標的活動,培養他們戰勝惰性的信心和潛在的興趣。我們可以首先從課堂開始,培養他專心聽講、認真思考、勤于發言、樂于學習的好習慣。可以隨時根據不同情況,重新進行小組整合,小組中每個同學輪流擔任組長,每位組長在課堂討論問題時,必須帶頭發言,組長帶頭把作業交給同學檢查,接受同學監督。組與組之間開展學習競賽,并擬定在學期結束評選先進組長,給予精神上的獎勵。這樣,就給一部分素有惰性的同學“強制性”地提供了自我展示、自我發揮的機會。事實上,經過實踐證明,這種方法也是卓有成效的。
其次,是培養克服“惰性”的心理。笛福曾經說過:“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教者可以通過經常講述古今中外名人戰勝困難、刻苦學習、努力探索的事例教育學生,使學生認識到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同時也認識到學習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從而端正學習態度,真正理解付出才有收獲的道理。魯濱孫多年的漂流生活、談遷撰寫《國榷》所付出的代價、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史記》……古今中外,但凡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們都是依靠勤勞的大腦和雙手,最終繪制了美好的藍圖。
再者,就是要取得兒童對你的信任。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我們的工作,就其性質和邏輯來說,就是不斷關心兒童的生活。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工作和教學中,關心愛護學生,就要像愛護自己寶貴的財富那樣,要讓學生產生信任感,既要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也要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課堂上,無論他們如何表現,堅決不能挫傷他們的心靈,要鼓勵他們,要讓他們體驗到自己一點點的進步,產生自豪感,要建立起師生之間純正的友誼,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學校和家庭是同樣的溫暖。這樣,他們的惰性就會慢慢消失。
以上是筆者一節語文課之后的思考和延續,這種思考需要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去檢驗,去豐富和完善。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