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新童謠文化的過程,也是新童謠文化實踐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實施的過程。在新童謠文化實踐活動中,我校從新童謠校本課程開設,新童謠課題研究,新童謠校園文化打造三個方面進行嘗試,效果顯著。
【關鍵詞】新童謠文化實踐;校本課程;課題研究;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童年是人生最值得懷念的時光,童謠是童年方舟的一葉風帆,伴隨愉悅,承載厚重,駛出童年。新時代,社會日新月異;新時期,價值更趨多元。如何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社會,找尋童年教育的基石和載體,讓童年多擁有一份美好的記憶,新童謠教育就是很好的嘗試。通過“學、編、說、誦、唱、演、畫、創”等傳播方式,讓新童謠進班級、進課堂、進課程,培養兒童興趣愛好,豐富兒童精神生活,拓展兒童文化視野,塑造兒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構建獨具特色的新童謠文化。
構建新童謠文化的過程,也是新童謠文化實踐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實施的過程。我校進行積極嘗試,努力探索和實踐,成效顯著。
一、積極開發新童謠校本課程
文化是人創造的,但文化同時又有塑造人、培養人的功能。關注文化的課程其實就是關注人的課程,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程,是尊重學生作為人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的課程。文化讓課程成為師生心靈荒漠里的一片綠洲,成為學校平淡的教育生活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因此,從文化的視角審視新童謠教育,用文化的手段開展新童謠教育,尤為迫切。
新童謠教育與傳統課程不一樣,無教本無教參,無教學模式,無教育陣地、無載體。要想持續開展下去,很艱難。我校經過探索、研究,決定利用新課程中的校本課程,每周每班開設一節童謠課,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來實施,使新童謠教育傳播活動有了自己的陣地和渠道。同時配備專職的指導教師,教師由搜集健康的童謠做教材,逐漸向創編教材過渡,積極撰寫新童謠教案。我們每學期把教師創編的新童謠合訂成冊,把教案整理成案例集錦。一學期進行一次評比,對優秀的案例進行獎勵,調動教師積極參與的熱情,使新童謠教育傳播活動有教材、有教師。此時的教育活動,升格為一門課程,切合我校實際、傳播新童謠文化的校本課程。在開發校本課程中,我們嘗試著與語文學科結合,堅持開展童謠征文、童謠朗誦會、童謠展演、童謠手抄報、童謠劇等活動,學生興趣盎然、有滋有味;與音樂、美術相結合,唱童謠、舞童謠、繪童謠,豐富多彩,學生樂此不疲。
二、扎實開展新童謠課題研究
教科研在“特色興校”中具有先導和引領作用,是學校發展的助推器;只有在開展新童謠文化實踐過程中,堅持科學研究,才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校新童謠文化實踐活動,自首屆童謠節開展以來,困惑也與之俱來,我們團隊認真研究、積極論證,決定走科研引領之路,成立新童謠研究課題組。2008年,我主持的《新童謠與小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研究》獲得徐州市教研室立項,隨著研究的深入,活動過程也逐步明晰,我們從孩子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向yl+aS+kjwkH5LoE3BQ/J/PvFNRFolNOkVDR7FnpeStk=教育教學延伸,在教學中有機滲透童謠形式,使得困惑得以解決,成果更日趨豐富。30多本《新童謠集》收錄了近千首童謠,有的是改編的,有的是創作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與童謠共成長》留痕集,反映出師生的心得、感悟,近百篇文章可以看出師生在活動中成長起來的軌跡。所以,在2010年徐州市現場結題鑒定會上,我校課題受到徐州市教研室專家高度贊譽,被稱為“鄉村學校課題研究的典范”。以此為起點,成功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辦的重點課題——《農村小學,新童謠文化實踐的研究》,目前課題研究正扎實、穩步開展。
新童謠課題的研究,使我校教育理念逐漸形成、師生教育教學行為逐漸轉變。新童謠課題研究提高了學生的素養,同時也成就了教師。許多教師在實驗過程中通過不斷反思,教育教學觀念有了較大的轉變,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更為新童謠文化實踐撥正航向。
三、精心打造新童謠校園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課程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而校園文化則是物化了的課程文化。
我校堅持依靠教師走特色辦校、科研興校的內涵發展之路,確立了“立足童謠,提升素養,培育文化,彰顯特色”的辦學理念,立足鄉村,找準切入點,挖掘地域文化,把新童謠引進校園,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服務于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啟迪心智,強調傳承與汲取,堅持創新與發展,用“新童謠”建構起多維、立體、溫馨的校本課程文化,并把這種文化不斷物化,讓師生看得見,摸得著。我們打造了“四童三園一場”新童謠校園文化,形成濃厚的新童謠文化底蘊。“四童”即“童心童德”路、“童謠童畫”墻、“童規童行”樓梯、“童言童語”展板。“三園”即“童戲園”“童趣園”“童悟園”。“一場”即“童心飛揚”廣場。 每一處設施,都是為學生服務,都以新童謠文化為載體,都會對兒童進行潤物細無聲地教育引導。“童心童德”路上有“萌芽”雕塑。一粒金色的種子,有沃土的擁抱、有陽光的溫暖、有雨水的滋潤,發芽并成長為茁壯的幼苗,寄托著教師美好的祝愿。“童謠童畫”墻,都是學生創作的作品,有的是學生根據童謠所創作的繪畫,有的是根據圖畫創作的童謠,我校多年來收集這類作品上千件,我們把部分作品制作成噴繪張貼到墻壁上。“童心飛揚廣場”,是學生展演童謠游戲的主要活動場所,是他們飛揚童心、張揚個性、激揚生命的大舞臺。每個班級門前的墻上都掛有“童言童語”展板,展板上展示的是學生創作、改編的童謠。步入樓梯,展現我校“童規童行”樓梯文化,這些文化引導學生學規范、守規矩并且踐于行。
文化構建的核心在于打造獨具特色的價值觀念,而文化構建的目的在于傳播智慧,潤澤心靈。我校的新童謠文化實踐活動,就是要把新童謠種子融入課堂、融入校園、融入生活,融入學生的生命,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