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寫作相結合,將信息技術引入教育教學中來,通過信息技術擴大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知識面,積累了多種多樣的寫作素材,使小學生語文寫作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寫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盡管目前我國信息技術發展在教育教學中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傳統教學方式根深蒂固,許多學校依然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而在新課改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指出,語文教育過程中,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與傳統語文教學方式進行整合,幫助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并熟練運用我國文字,培養小學生語言寫作能力。在信息技術新媒體環境下找出適合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新方法。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提高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小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應當注重的是學生在課堂上所占據的主動性,教師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的態度,而不是單方面強行灌輸理論知識。在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的背景下,教師的單方面講解并不能達到學生能夠學會并理解的預期目標。而在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則會將學生的主動地位顯現出來,使學生真正融入課堂中來,提高語文寫作課堂上的教學效率,構建一個師生相對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優化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因小學生年齡偏小,可塑性強,當然不同的學生接受能力也不同,傳統的教學方法可能出現教師顧此失彼的情況,從而影響教學質量。而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彌補教師人力不足的缺失,又能增加教學授課方式的多元化,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方法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
二、小學語文傳統寫作教學方式弊端
我國傳統語文寫作教學方式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教學工具還是簡單的粉筆黑板等工具,小學生在課堂上很容易分神走神,無法集中精力甚至產生厭煩心理。小學生一般都有精力不集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等特點,信息技術在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正好滿足了小學生探究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相對于傳統語文寫作教育方式,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著非常高的研究
價值。
小學生因為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比較淺,沒有生活經驗,在語文寫作上往往沒有足夠的素材來得以運用。現在小學生被父母寄予厚望,課余時間多報過各種各樣的補習班,缺乏對外界社會的接觸,沒有自己的感觸,因此在作文寫作中寫不出精彩的文章。
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方法出現偏差。新課改下對小學生寫作要求以培養小學生學習興趣為核心,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不足或是過多將直接影響學生厭惡寫作或是束縛其發揮,寫作成為定式。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策略
小學語文老師展開寫作教育課往往需要收集查詢大量資料,并且受到信息來源渠道等限制,多需要提前通過紙質書籍報刊等來完成資料收集工作,浪費太多不必要的精力,也從而降低了教學成效。然而在結合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隨時征求學生們的意見,通過教師多媒體的應用甚至可以當堂搜索學生們感興趣的寫作題材,通過物聯網網絡技術拓展學生對信息了解的知識面。不僅減輕教師的負擔同時也減輕學生的負擔。
小學生在生活中經歷的事情與感悟不多,寫作的時候做不到有感而發,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圖文視頻傳達功能,放映一些作文主體相關的視頻,學生在看過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寫作時便不會出現無事可寫,無感可發的情況。教師平常也可以收集一些學生日常生活的狀態圖片,集合整理制作成班級生活園地,記錄師生日常生活,并公開在班級活動園地,幫助學生記住生活的點點滴滴,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寫作的素材也就從日常生活中慢慢積累而來。同時視頻圖文素材的展現能夠吸引學生語文寫作課上的注意力,提供一個活躍的教學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為以后的語文寫作積累素材。
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教材內容,而不是教師口頭分析教材中人物的情感。例如在教程《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當年北京人民護送總理車隊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實際情景,清晰直觀地看到總理離開的時候全國人民悲傷的情緒,便更容易理解教材中講述的內容。
四、結語
基于當今社會網絡發展大環境下,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開始受到網絡信息的沖擊,我國新課改下的教育事業同樣受到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尤其是小學語文寫作課程。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傳播途徑也越來越多,這些應用能增加小學課堂上學習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作文一直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重難點,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將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到語文寫作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在寫作課程上的熱情。
參考文獻
[1]軒麗麗.淺析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旬,2015(6).
[2]郝愛蓮,王淑美.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增強小學語文教學效果[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1).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