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師范院校學生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改革,學生普通話教學越來越重要。《教師口語》在師范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是一門專業技能課,為了提高學生普通話過關率和畢業后的就業率,本人在十多年的《教師口語》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教學方法,以供教師口語教學和師范生參考,希望能有所提高。
【關鍵詞】普通話;專業技能課;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高職師范學生大部分來自偏遠山區,普通話基礎較差,在課程設置上課時較少,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學效率提高,同時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強化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習。從事普通話教學十多年來,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在逐年提高,這除了學生自身的環境影響之外,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改進,下面就本人在教學中探索出的教學方法以供大家教學中借鑒。
一、改變教學思想,創新教學理念
高職教育著力培養出應用型人才,更快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是要求學生學習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文件和理論知識;二是向社會和未來的就業單位學習,了解就業單位需要什么樣的應用型人才。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教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做學生職業規劃的引領者。
《教師口語》課是一門語言能力課,一門文化素養課,一門情感傳遞課。教學中需堅持以“人”為本,以“愛”為先,通過語言文字表達愛、塑造美、傳遞情的教學理念,從而讓學生在學說普通話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注重教學組織,強化實踐能力
(一)堅持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合的學科特點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教師口語》既是基礎課、工具課,也是必修的人文素質教育課。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語言的運用和表達能力,提升審美能力。通過研讀一些文學作品,賞析實踐,掌握欣賞文學藝術的方法,提高文化素養,引導學生感受美、表達美,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持續性發展。
(二)堅持高職教學語言交際的重要性特點
針對高職人才的職業崗位要求,結合不同專業特點,突出職教特色,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目標,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不但要看專業基礎和技能,還要看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口語》教學的組織更注重表達與溝通的技能訓練,在應用能力的培養上應逐步加強。
(三)抓好團隊建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一個教學團隊實行傳幫帶運行機制,需不斷推陳出新,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實現資源共享。團隊需以教促學,產教結合,授課教師在備課時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讓學生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使之學習能力得到培養,所學知識能夠理解和融會貫通,進一步挖掘出學生的潛能。開展各項活動應與學生平時成績考核掛鉤,團隊指導教師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的社團活動進行輔導,定期進行普通話形象大使選拔賽,讓普通話學習形式多樣,開展的活動有聲有色。
語言的訓練和提高更多注重實踐訓練,學生通過在課堂中模擬教學和進行課堂設計,讓學生為教育教學實習打下一定基礎。每學期開展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競賽就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潛心教學改革,實施“三學六法”
(一)教學模式推行“三學”
每學期對所接到班級的第一次課主要是了解學生的語言面貌,教師通過與學生簡單的對話可以為每一個教學班級的學生建立語言檔案,然后對各班級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類,同時選拔幾個語音相對較好的學生擔任每一組的推普組長,組長堅持為在校學生服務三年的語言訓練計劃,老師把每一組學生的普通話分數在期末進行評比,評出最佳學員。
一周兩課時的學習時間,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是消化不了的,教師在每堂課結束之后對學生的自學內容要進行指導,堅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習為前提、多媒體教學資源為支撐的“導學—自學—助學”三學模式。這樣學生在教師引導的前提下,組長再進行強化,從而達到自我消化的目的。
(二)教學方法實施“六法”
(1)課前三分鐘訓練法
教師在每次正式授課前按學生學籍號輪流由2—3名同學講最感興趣話題三分鐘,認真聽辨后師生互評語音問題,最后由老師歸納出每個同學發音存在的問題,學生可在課后有的放矢進行訓練,逐步糾正存在的語音缺陷和語音問題。
(2)“小先生制”助學法
班級成立學習小組,選拔語音面貌好的學生當老師來助學,學習小組的學習情況與“小先生”和學員表現情況考核掛鉤,在平時成績綜合評定中占一定的比例。
(3)形象大使輔導法
學校每年組織一次普通話形象大使選拔賽,選拔出的普通話形象大使應是班數的2倍,一個班級搭配兩個推普形象大使,形象大使對每天早上的晨讀輪流進行輔導,注重長效性,期末對形象大使與所帶班級進行評比,實施獎勵和與操行成績掛鉤。
(4)社團組織助訓法
學校成立了多個語言類社團,如“國學經典協會”“詩歌朗誦協會”“播音主持協會”“演講協會”“辯論協會”“文學社”等,通過老師指導,優秀學生助訓,讓社團開展的各項活動來提高語言文字的鑒賞力,同時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既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校園文化建設也得到了加強。
(5)情境模擬創設法
學生在班上模擬授課老師,把同學當成幼兒或小學生進行模擬教學,由學生對活動設計或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互評,也可通過視頻進行名家名篇、經典幼兒故事的精彩內容進行對白訓練,讓學生在語言技巧的運用上有一定的提升。
(6)作品角色扮演法
學生可以利用經典幼兒故事、語文名篇、小說片段等典型人物來選拔出最佳角色來編排兒童劇、課本劇和情景劇,同時也可以對幼兒故事、語文名篇進行藝術加工或創編,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內涵。
四、打破傳統考核方式,注重過程性考核
(一)注重過程性,實施“73”考核辦法
傳統教學的考核方式注重結果性考核,以一張答題卷來確定學生的能力與水平,大多數人認為學生只要學習成績好可以掩蓋其他應具備的素養,忽視了其他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教學改革后的考核更與學生平常的整個學習表現掛鉤,主要對學生進行能力測試,把平常所學知識提升為一種學習能力來體現。教學考核主要是考查學生的全面表現,比如平時作業的成績核定等級,課堂討論發言做好詳細記錄,參加校內校外比賽獲獎與所學課程有關的按獲獎級別加分。教師應注重學生在平時課堂上的“學”與“練”,如平時作業、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參賽獲獎、出勤情況至少應占綜合成績的70%以上,期末成績應占綜合成績的30%。考核方法的改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考核效果實現“四成效”
(1)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考核方法的改變,既激勵了學生在課上和課下積極參與“學”與“練”的教學過程,又有利于各種能力的培養(動腦、動口能力等)。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開展朗讀、朗誦、演講、幼兒故事講演、辯論賽、主持人選拔等活動就成了常態,真正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
(2)打造了一批優秀學生,校內外比賽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在班級和社團開展的校內各項比賽中,涌現了一批主持人和演講辯論能手、十佳故事王、形象大使、禮儀大使等,讓學生在舞臺上充分展現自我。在參加省市級的比賽中,一部分學生獲得一、二等獎,在社會各界受到了好評。
(3)創建了一批優秀社團
教師指導國學社、新星文學社等社團開展的經典誦讀、戲劇表演、幼兒故事表演、播音與主持、青年詩會等活動,優秀社團脫穎而出,讓普通話學習形式多樣,精彩紛呈。
(4)學生的普通話過關率高,處處形成了良好的語言氛圍
通過三年的學習,學生的普通話過關率高達98%以上,部分學生達一級乙等水平。有的學生從小說苗族語、布依族語,通過三年的學習能夠達到普通話二甲水平,校內形成了人人、時時、處處說普通話的良好語言氛圍。
《教師口語》這門課更多注重積累和訓練,學生在學法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的指導在此過程中起到一個引導和示范作用。總而言之,好的教法和學法可以讓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從中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妍.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9.
[2]刁麗英.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現狀與改革探析[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6(5).
作者簡介:曠光彩,女,1974年生,貴州銅仁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