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記者在中車太原軌道裝備車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軌公司)開發部的辦公室見到了劉文盛,他風趣幽默的語言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笑呵呵地說:“在成功的道路上并沒有捷徑可言,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收獲成功。”
1積累經驗勇攀登
1993年,劉文盛從大連鐵道學院畢業后就被分配到了中國中車太原軌道裝備有限公司當了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原太原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由于在工作崗位中表現優秀,兩年后他被調入了質檢處從事鐵路貨車質量檢查的工作。“質量檢查工作不僅要熟悉鐵路貨車所有車型結構和原理,還必須要準確地判斷出車輛是否有故障。”劉文盛笑呵呵地對記者說,“車輛出廠的使用安全性和運用可靠性也要靠質量檢查來把關。”
自從來到質檢處,劉文盛就從畫圖紙、了解產品的制造要求、掌握產品的質量等瑣碎的工作干起,雖然這項工作比較繁瑣,但他卻在崗位上堅守了7年。7年的時間劉文盛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也從初出茅廬的小伙變成了經驗豐富的專家。2001年,他被調入車輛開發部從事產品研發工作。
剛調任新的工作崗位,劉文盛就夜以繼日地編寫了《漏斗車底門開閉機構技術標準》,同時還與科研小組成員一起設計出了我國多種鐵路漏斗車、自動傾翻車、軌道平車、接觸網維護平車等專用鐵路貨車。2001~2005年,他還設計出了載重60噸級K18DA、K18AT、K18AK型煤炭漏斗車和K18BK型礦石漏斗車,這些漏斗車的創新研發,讓企業在我國漏斗車的領域中提升了自主研發的地位。
2008年,劉文盛根據國外鐵路貨車市場需求,陸續組織研發出了載重為50噸~95噸的系列石砟漏斗車、煤炭漏斗車、礦石漏斗車、六軸糧食漏斗集裝箱車、集裝箱平車等幾十種出口鐵路貨車的產品,這些鐵路貨車因實用性強,都遠銷國外。
2攻克難題搞科研
在工作中認真、嚴謹是同事們對劉文盛的一致評價,2009年,由劉文盛自主研發的“F60AK型自翻車”榮獲了中國鐵路總公司科學技術三等獎。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微笑地對記者說:“研制鐵路貨車最大的難點就是需要一次性成功,如果研發失敗鐵路貨車就要面臨報廢。剛開始研發‘F60AK型自翻車’的時候總是找不到靈感,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研究,我才找到了方法。”劉文盛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首次在自翻車上加裝了閘調器和空重車自動調整裝置,使“F60AK型自翻車”提高了制動性能,解決了原有自翻車上部的超限問題。
除了研發整車產品以外,劉文盛還主導攻克了轉向架、車鉤緩沖裝置等技術,并根據國外貨車不同的軌距和軸重要求研制出了配套的準軌輕型控制型轉向架、1600毫米的軌距輕型控制型轉向架、1676毫米軌距轉向架及1067毫米軌距輕型控制型轉向架等9種通用貨車轉向架。
2012年,是劉文盛記憶猶新的一年,這一年他自主研發的“新型焊接構架式轉向架”不僅榮獲了國家發明專利,還填補了國內空白。當記者與他聊起這項新成果時,他興致勃勃地說:“地鐵施工和日常修理都離不開工程車作業車,工程車作業車的性能直接影響著施工的進度。目前,由于我國的工程作業車還沒有小于670毫米,為了解決此問題,我便針對此項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雖然轉向架設計難度較大,但劉文盛依舊迎難而上,埋頭苦干2個月后,終于設計出了“新型焊接5UFvJELnPc6EcC8BwzWts0UTGjHEcPCNCkxLxNaF+G8=構架式轉向架”。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轉向架主要采用了一種獨特的H形焊接一體式剛性構架,在內、外枕簧處安裝了不同高度的兩級剛度彈簧,同時還應用了橡膠復合接觸彈性旁承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轉向架菱形易變形的問題,提高了轉向架的抗菱剛度和車輛直線運行的穩定性。
“使用兩極剛度彈簧是為了避免車軸在重車狀態下承載不了負荷,防止在高空作業空車狀態下車軸發生失載的情況,這樣便能夠使火車轉向架的空、重車進行良好有序的運行。”劉文盛說,“新型焊接構架式轉向架”中的心盤磨耗盤還加裝了油尼龍,不僅有效地隔離了上、下心盤鋼對鋼的接觸磨耗,還解決了上、下心盤磨耗嚴重的慣性質量問題。
同年,他還自主研發了70噸級KM70型煤炭漏斗車、快裝接頭KM70型煤炭漏斗車、KF60A型自翻車等,這些技術的革新,使劉文盛獲得了太原市技術難題攻關優秀成果一等獎、企業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多項榮譽,并且他還被太原市評為科技標兵、優秀科技工作者。
面對如此驕人的成績,劉文盛并不滿足,他對記者坦言:“多年來,我把自己所干的工作當成了興趣,最大程度激發了我的潛力與動力。雖然我已經人到中年,但仍然干勁十足。”
3拓展業務創新高
今年上半年以來,劉文盛主要編寫了《鐵道貨車車體組件漏斗車底門開閉系統》鐵道行業標準,并組織完成了漏斗車底門開閉機構運用的安全監控系統研究、石砟漏斗車卸砟系統服役性能的研發、散粒貨物側卸漏斗集裝箱等3項中國中車級科研項目。其中,出口歐洲的雙層小汽車運輸專用整車數量高達638臺。
此外,劉文盛還研制出了多用途鋼卷運輸車、70噸級礦石漏斗車與地面設施匹配技術、煤炭漏斗車智能化分組卸車、70噸級活動頂篷粉煤灰漏斗車、80噸級自翻車傾翻機構、160km/h接觸網維護用平車等,這些科研項目的研發成功,標志著企業在國內鐵路貨車產品研發的工作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國際市場業務不斷拓展的同時,劉文盛的“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他告訴記者:“為國外制造鐵路貨車,我結識了許多新朋友,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到科技尖兵,劉文盛打贏了每一場“戰爭”,戰勝了每一個困難。對劉文盛而言,搞科研工作就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優良的技術服務才能追求卓越的科研項目,只有用自己的行動實際才能踐行一名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職責,才能成就一番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