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7》顯示,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近19%,占GDP比重超過30%。信息時代來臨,數字經濟作為新生業態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互聯網技術促進數字經濟迅速發展
當前,以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為代表的分享經濟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發展,基于網絡信用積分免押金租單車、租房等新興方式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為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在杭州街頭,一座座新出現的無人超市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從閘機進店,掃二維碼,將所需商品放入購物車,經過兩道結算門就完成了支付。“不用帶現金,商品拿了就走,這樣的高科技很有趣,也讓購物變得很方便。”一位女士告訴筆者,實際上,現在在杭州,無論是停車場停車還是上街買菜,都無需現金,只帶一個手機就可以完成支付。
在電子支付領域處于全國領先行列的杭州,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我國,“互聯網+”的熱潮推動了數字經濟領域形成一波創業創新浪潮,互聯網行業在數字經濟中的占比迅速提升。以2016年為例,我國信息通信服務業收入超過2.1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基于互聯網業務收入突破1.3萬億元,同比增長28.7%,占全行業比重由2010年的21%提升至2016年的63%,全面成為信息通信行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在數字技術的帶動下,互聯網平臺不斷涌現,并滲入到商貿、生活服務、交通、工業等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在消費領域,支付手段從實體貨幣、信用卡到目前移動互聯網支付手段日益普及;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催生了分享經濟,單車、汽車、住房、雨傘、充電寶等分享租賃平臺逐漸興起,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便利。
從世界范圍來看,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數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全球經濟形態逐漸發生變化,世界各國和企業紛紛開啟數字化轉型之路,發展通信基礎設施,以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經濟實體迅速壯大。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五家屬于數字經濟范疇。
騰訊研究院研究員周子祺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能夠帶動GDP,也能促進各個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推動就業結構優化,成為未來就業增長的重要領域和創新創業的重要空間。”
目前來看,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正在逐漸成為熱點,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機器人工業、3D打印、生物識別、量子計算、再生能源等技術也有了一些實踐。未來,技術的進步將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持續發展。
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
當前,不少傳統企業開啟了數字化轉型之路。傳統建筑機械企業三一重工大力開發工業互聯網平臺,如今已接入超過23萬臺設備,實時采集近一萬個運行參數,能為客戶提供精準的大數據分析、預測、運營支持及商業模式創新服務。
專家認為,產業融合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正在加速向傳統產業滲透,增強融合效應,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特別是新技術推動了物聯網的迅速發展,加速了線上線下融合,并引發數據爆發式增長。目前,海量的數據已經成為重要資源,創造價值的潛能大幅提升。
在制造業領域,網絡物理系統技術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構建起虛擬產線、虛擬車間、虛擬工廠等,實現產品設計、仿真、試驗、工藝、制造等活動在數字空間完成;在流通領域,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豐富了市場競爭手段,重塑了零售模式,也創造了大量新業態。
“近年來工業互聯網已成為主要工業國搶占國際制造業競爭制高點、尋求經濟新增長點的共同選擇。”中國社會經濟調查研究中心主任趙仲海指出,“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倍增效應已開始顯現,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新載體不斷地涌現。”
除了傳統企業外,社會管理治理模式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例如交通領域互聯網企業掌握的交通實時數據、用戶評價信息等可以發揮出更大的價值。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也在加快數字化轉型,通過技術創新使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更為優化。如教育方面,多地已經建成了覆蓋廣、多層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統,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85%;社保方面,以“電子社保”工程建設為突破口,推動社保服務向網絡化數字化轉變;“互聯網+政務服務”在各地得到實踐,網絡平臺讓事務辦理更加快捷、方便、透明。此外,數字基礎設施的概念也在不斷推廣,例如安裝傳感器的自來水總管、數字化停車系統、數字化交通系統等也在探索實踐中。
數字經濟發展還有一些瓶頸
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過程中,仍然有一些問題出現。目前,存在區域、行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在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提升改造過程中,仍面臨較高壁壘;由于市場發展領先于制度規范,還出現一些惡意復制初創企業模式、非法運營等不正當行為。
對于新興產業的發展,既要激發市場活力,也要加強政府治理管理。由于數字經濟發展跨領域、跨地區特點突出,平臺企業成為新的主體,傳統監管難以適應融合發展的新模式,這就需要規范企業平臺責任,在市場準入監管等方面加強政府治理,通過法律法規建設填補立法空白,規范企業市場行為。
對于數字經濟的區域、行業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不少專家認為,當前最大的發展瓶頸仍在于數據的互聯互通。中央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繆榮表示,目前行業內、部門間、地區乃至國家間的數據融通難度大,政府部門應該首先克服體制機制障礙,開放共享部分數據,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為企業和老百姓提供更多便利。
目前來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加速融合,使得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發生巨大轉變,企業面臨的競爭市場更加復雜,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產生沖擊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繆榮表示,在傳統產業的數字化過程中,企業的信息化轉型改造等需要專業人士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因此人才培養應當作為重點,這需要進行一定的政策性引導。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輝也認為,我國應當瞄準全球信息產業的最新趨勢和技術前沿,重視基礎研究,注重人才培養,實現信息化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也要密切關注市場技術的變化,著力開發適應市場的應用技術。
同時,如何尊重和保護個人隱私數據也是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的挑戰。DT大數據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陳新河指出,目前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明顯滯后于產業發展,急需新的法律法規去規范數據的采集、管理和使用,為數字經濟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