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要記住陳芳允,只需記住他的兩個特點就行,一是自己給自己理發,二是自己給自己縫補衣服。
陳芳允對工作是高標準,對生活卻是低標準。他從來不去理發店,一直都是自己給自己理發。他說:“去理發店太費時間,不是理發師傅等你,就是你等理發師傅,有時一等就是半個小時,結果還未必滿意。”所以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陳芳允練出了一手絕活兒——自己給自己理發,一把剪子加一把推子,前后各一面鏡子,對著鏡子前后連理帶推,眨眼功夫就理完了。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保持著年輕時自己給自己理發的傳統。
陳芳允還能自己縫補衣服,這一招是打小就養成的習慣。陳芳允的祖父是當地有名的裁縫,所以他從小便與針線打上了交道。在81歲高齡時,一旦衣服破了需要縫補,只憑一種感覺和經驗,他仍能將手中細細的線輕松地穿進那個小小的針眼。
陳芳允一生非常節儉,直到病逝前,家里看不到一件像樣的家具,連褪了色的布窗簾也舍不得換。但對需要幫助的人卻很慷慨,他為家鄉的母校設立學生獎勵基金捐款;當得知清華大學一名學生需要幫助時,他又捐助了一萬元。他為我們國家所作的貢獻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從“863”計劃的提出到2000年,15年中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