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會堂召開表彰“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獎專家大會。陳芳允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與他對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作的貢獻密不可分。
陳芳允是一位善于創新、勇于開拓的科學家。他堅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走航天測控創新發展之路。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后,他即對衛星進行了無線電多卜勒頻率測量,并和天文臺的同志一起計算出了衛星的軌道參數。這套測量方法成為以后我國發射人造衛星的主要技術之一。1963年,他研制出國際領先的納秒脈沖采樣示波器。1965年,他擔任衛星測量、控制的總體技術負責人,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準確測量、預報,作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60年代末,我國中、低軌道衛星的地面測控網即將建成,為了使地面測控網能精確測量、控制距地球36000公里高度的通信衛星,地面測控系統必須增大功率、提高靈敏度和作用距離。陳芳允經過充分論證,力主建立微波統一測控系統,用于通信衛星由發射至定點的全程跟蹤測軌、遙測、遙控及數傳。他認為,使用統一系統可以大大減少衛星載荷的體積和重量,特別是星上天線的數目,并大大節省地面設備的規模和投資。他的建議于1975年正式立項,于1980年建成,并成功應用于1984年4月8日發射的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
衛星導航定位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上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陳芳允認為按我國當時的技術、經濟狀況,發展類似美國的全球定位導航系統(GPS)難度較大。1983年,他提出了用兩顆同步定點衛星對地球上的物體進行定位,并可同時進行通信的設想。他帶領課題組研制了“雙星定位通信系統”,并在1989年演示成功,實現了地面目標利用兩顆衛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時一體化,為我國研制、發展雙星導航定位系統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我國的“北斗”導航衛星事業。
陳芳允對國際上正在興起微小衛星技術給予極大的關注。1992年,他在國際宇航聯合會上宣讀了他和地球科學家共同撰寫的《地球環境觀測小衛星群系統與國際合作》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建立對地球環境觀測的小衛星群系統。該系統不僅可以縮短對世界各地的觀測重復周期,而且對地球環境的動態觀測,特別適用對自然災害和環境的監測。
2 國家“863”計劃發起人之一
要說中國的“863”,得先從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說起。1984年1月6日,里根總統發布了《國家安全決定》第114號文件,正式下令開始執行新的“星球大戰”計劃,井于次年6月20日,經美國眾議院批準,為“星球大戰”計劃撥款25億美元!“星球大戰”計劃一出籠,立即便在世界掀起了狂濤巨瀾。甚至有人比喻說:里根總統打了一個小小的噴嚏,便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場大感冒。
當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出籠后,中國該怎么辦的問題,成天都在陳芳允腦子里打轉,1986年2月的一個晚上,陳芳允感到很有必要找人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便來到中關村中科院的宿舍樓,按響了王大珩家的門鈴。王大珩是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兩人不知不覺中便聊了一個晚上。告別時,陳芳允說:“我們是不是聯名給中央領導人寫封信,這樣可能事情更好辦一些,落實起來也更快一些。”王大珩表示贊同,并愿意起草這封信。
王大珩后來說,這封信他前后寫了一個多月,不知修改整理了多少遍,最后才終于形成了一份《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的初稿。王大珩給陳芳允看過后,又當即送到了王涂昌和楊嘉墀兩位老科學家的手上。
王淦昌和楊嘉墀看罷信后,非常興奮,當即表示:完全同意。接著,四人又聚在一起進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這才依次鄭重其事地在信上簽上了自己的大名,并于當天送到了鄧小平手中,這一天是1986年3月3日。
僅僅兩天后的3月5日,鄧小平就親筆做了重要批示:“此事宜速作出決斷,不可拖延。”中央迅速召開了一系列有關會議,經過認真研討、論證,制定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撥款100億元,選擇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材料等7個技術領域的15個主題項目,開始了高技術的攀登。
3 淡泊名利的實干家
幾十年來,陳芳允為我國科技事業特別是航天事業的發展忘我工作,鞠躬盡瘁,作出了非凡的貢獻,其人格魅力在我國科技界有口皆碑,倍受崇敬。
陳芳允始終保持著艱苦奮斗、忘我工作的精神。他常說:“我國底子薄,經濟條件有限,在科研上,一定要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我國航天事業起步之初,建立地面測控系統遇到的首要問題是資金短缺。國外發射衛星均在全球布站,花費大量資金租用別國的土地,但我國經濟基礎薄弱,花不起這個錢。就連在國內建站和研制設備,也得把費用減少到最低限度,并且要達到“投資少、見效快、一次成功”的目標。為實地勘測衛星跟蹤測量點,陳芳允帶領技術人員走南闖北、跋山涉水,從炎熱的南方到寒冷的西部大漠,從東海之濱到北國邊疆,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這種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深深感染著周圍的科技人員,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下,大家以苦為榮,以苦為樂,團結協作,擰成一股繩,干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陳芳允從不以大科學家自居,他把個人的成就看作是集體的榮譽。他在總結幾十年的科研工作體會時說:“科學技術工作的成果,極少是一人所能完成的。即使有一人提出新的意見,以后的驗證和定案都需要有共同工作者或集體才能完成。因此,在我的工作中,亦是如此。我所得的一些獎,也是集體之功。”在他的文章或報告中,談到工作時,很少用“我”,而是用“我們”。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而且謙虛好學。
陳芳允在一首詩中寫道:“人生路必曲,仍須立我志。竭誠為國興,努力不為私。”“四十年京兆一技人,求新服務不愛名,一稱專家已過譽,慚愧國人趕超心!”這是陳芳允寫的兩首詩,也是他的人格和愛國精神很好的寫照。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