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破朗讀上的難點
語文教學中,朗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大多數的教學設計都把讀正確、讀標準、讀流利作為閱讀理解的前提。要想讀正確、讀標準,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掃清生字詞的障礙,有時還需要教給學生一些語音變調方面的知識。
四年級下冊的《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蘊藏了“啊”字的變調知識。在課文的重點段是第二、三自然段里有兩個排比句,一共用了6個“啊”字,強化了作者情感的表達。如何讀好句尾的“啊”字,成了教師在朗讀指導時的重點和難點。
為此,四年級語文教師設計了一節以“啊”的變調知識為題的微課。在短短的5分鐘視頻里,教師從課文中的6個“啊”字入手,講解其與前面音節末尾音素的6種關系,使學生理解到“啊”在不同的字的末尾時,讀音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這節微課視頻制作出來以后,教師把它放在了課前預習環節,讓學生在家里反復觀看、了解和掌握。那么,學生是否看懂了視頻,掌握了變調知識呢?課堂上,教師只需通過聽學生朗讀、做課外閱讀練習等形式就能做出檢驗。這節微課不僅有效突破了朗讀指導上的難題,也省去了教師繁瑣的課堂講解,更為學生的自主獨立學習提供了開放而自由的空間。
二、拓展課堂學習的外延
二年級語文上冊的“語文園地二”講到了部首查字典的知識,這是工具書的使用技能教學,屬于教學重點。二年級教師在完成這部分教學后,發現二年級的教材中都沒有提及到查字典的另一種使用方法——音序查字法。那么,可不可以制作一節關于音序查字法的微課呢?
為此,同組教師進行了基于教材、基于學情的可行性分析。通過分析,認識到音序查字法一般應用在“識字卻不知意”或者“知音而不知形”的情況。“識字卻不知意”的題型,雖然在二年級的教材中沒有明確涉及,但在三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六”就出現了一字多義的題型,非常適用于音序法。“知音而不知形”的情況一般多見于學生寫日記時,感知聽聞的素材不能用正確的字記錄下來,也非常適用于音序法。
經過分析論證,教師們一致認為,學生有必要學習音序查字法,進行書本外的知識拓展。于是制作了《音序查字法》這節微課,設計思路從學生寫日記遇到不會寫的字這樣一種情境入手,分步介紹這個字所在字典中的音序、音節和檢索頁,從而使學生清楚地知曉了音序查字法的步驟。
從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看完微課視頻,到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學習效果的檢驗;從學生課余自學到課堂匯報,這節微課讓課堂教學省時高效,不僅有效拓展了課堂學習的外延,更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自悟能力。
三、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晏子三次與楚王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現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氣。在學文中,有的學生提出了一個疑問:晏子從入楚王的城池之初就受到侮辱,為何不掉頭回國。這次出使楚國的用意為何?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說明學生進行了深度思考。
那么,晏子使楚的必要性在哪里?教師通過查找資料,制作了一節微課《晏子為何使楚》。微課中,教師模仿評書大師單田芳老師的語氣,講述了春秋末期諸侯割據,齊國在外交上緊張的政治局勢,學生由此了解了晏子出使楚國的必然性。
這節微課深受學生喜愛,尤其是單田芳式的評書講述形式,非常有氣勢和感染力。教師把微課的觀看設在了課前預習的環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晏子的愛國情懷。這節微課不僅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四、提升學生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年級上冊的《爬山虎的腳》是葉圣陶先生的名篇,在學文即將結束的時候,有學生提出了一個疑問:文中寫爬山虎的腳的樣子時,有兩句話,一句是“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一句是“圖畫上蛟龍的爪子”。為什么同樣是爬山虎的腳,卻做了不同的比喻呢?
圍繞這個問題,教師和學生共同展開了小組合作探究與交流。經過熱烈討論,大家達成了共識:爬山虎的腳剛長出來時,顏色嫩紅,硬度較軟,尋墻立足都與蝸牛的觸角顏色、硬度、作用相似,所以葉老給此時的爬山虎的腳作喻非常貼切;當腳扒住墻后,顏色變灰,粘性十足,腳力牢固,可與蛟龍的爪子媲美,因此葉老的這個比喻非常準確、形象。
探究過后,師生都感到收獲很大,共同制作了一節深度研讀文本的微課《賞析葉圣陶先生的比喻句之妙》,從學生的質疑入手,分別顯示了兩個比喻形成的原因,感受名家語言文字運用的準確、形象,為今后學生的習作打下了基礎。
(作者單位:長海縣四塊石小學)
(責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