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金石灘實驗學校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基于“一元價值,三元特色,五整合”課程體系的“宇商教育”。集團不忘初心,以腳踏實地的“三個三”微課程作為積跬步致千里的發展基石,以仰望星空的“421”宇宙關懷課程為國家課程校本化拓展創新路徑,使集團課程體系凸顯民族化、國際化特征。
一、“宇商教育”的提出
從1990年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觀”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再到總校思圣路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求人生中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為學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和理論基礎。大連金石灘實驗學校將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植入“一元價值,三元特色,五整合”課程體系中,提出了“宇商教育”。
二、“宇商教育”的內涵
“宇商教育”是對中國“天人合一”文化精髓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是為成就幸福公民而奠基的一種教育思想。“宇”是宇商教育的研究對象,指宇宙中包含的“天、地、人”的總和,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商”是指學生在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時所體現出的智商與情商的綜合值,其中智商包括思維品質的“善思、善疑、善釋、善拓、善創”五個維度,情商包括“大愛、大智、大勇、大雅、大誠”五種品質。智商與情商在學生身上綜合體現為“根、和、時空”的三大素養,最終實現“為成就幸福公民而奠基”的辦學目標。
(一)“根”的素養——夯實學生立人之基、做人之本
學校通過汲取民族文化精萃養育青少年的心靈,培育民族文化“根”的素養。校本課程《跪羊圖》使師生領悟“孝父母、孝社會、孝國家”三個境界;“三個三”習慣培養的校本課程通過三句話(您好、謝謝、對不起)、三整理(桌面、書包、儲物柜)和三姿(坐姿、站姿和行姿),有效培養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二)“和”的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和”的素養即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中西文化的和諧發展及多元文化的和諧發展。學校深入挖掘德智體美的內涵,科學整合國內外優質資源,構建多維課程體系,為和的素養奠基。
(三)“時空”的素養——科學地規劃生命成長的軌跡
時空生命教育是指穿越時空的隧道,對生命過去、現在、未來的承傳與發展,科學地規劃生命成長的軌跡。學校通過課程引導學生關注“身”與“心”的健康成長,通過地球日論壇等活動,抒發對地球母親的關愛與呵護,通過探究宇宙環境與經濟,科學認識宇宙,最終能以客觀、正確的態度對待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互為互育。并且,通過學校校本課程“4·21宇宙日”的研究與探索,切實讓學生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三、“宇商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一元價值,三元特色”的學校文化為“宇商教育”提供了頂層設計
“一元價值”即以師生為本的價值追求,是“宇商教育”體系構建的靈魂,成就師生的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和信仰健康。“宇商教育”既以學生發展為基本追求,培養學生關注“天、地、人”及三者關系為切入點,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智商與情商的水平,以促進學生的公民意識、能力、潛質、素養和文化的養成;“宇商教育”也以教師追求職業幸福為價值導向,以自生力、凝聚力、同化力、勃發力“四力合一”的教師隊伍發展模式,通過“宇商教育”提升教師的學術態度、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成就教師的職業幸福。
“三元特色”即“宇商教育”下的學校課程體系、師生的綜合素養及學校的顯性環境和隱性環境都能彰顯出民族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特質。“宇商教育”以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為基因,其民族化特質顯著,力求用民族文化的靈魂成就幸福公民探究與解決“天、地、人”諸多問題的核心素養,發起民族文化命脈的承傳與發展的重任。
基于“互聯網+”大背景下的“宇商教育”還必須突顯現代化特質,數字化校園中的集備室、未來教室、電視臺等都將成為“宇商教育”重要的資源和平臺,基于信息技術實現對“宇商教育”的“三支撐”與“三融合”。“三支撐”即信息技術支撐學校文化發展;信息技術支撐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信息技術支撐人的多元發展。“三融合”即:信息技術促使多元文化有效融合;信息技術促使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及國際課程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促使人與人的互為孕育融合。
現代化特質還體現為“大和”理念,追求人與地球的大和,人與宇宙的大和,探究、思考和解決現在與將來所面對的人的生存的問題;現代化特質還體現在天人合一的辦學理念,追求宇宙空間的拓展發現與呵護。在世界日益變成一個地球村的國際格局下,“宇商教育”必將突顯其國際化特質,一方面國際化為“宇商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也為“宇商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國際分享與交流的平臺,使“宇商教育”在世界各國教育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互為孕育,從而培養出敢于善于在國際平臺思考與表達的幸福公民。
在“一元價值,三元特色”學校文化的踐行中,逐漸形成了學校的哲學和策略。大連金石灘實驗學校以“守得住、容得下、看得遠”為發展哲學,以“倡百家、融一家、成自家”為做事哲學,以“用民族的心牽世界的手”為做人哲學。學校以“守根固本、和諧共生、多元發展”為發展策略,以“植根、育和、融時空”為德育策略,以“思、疑、釋、拓、創”思維品質的培養為教學策略。學校哲學和策略的共同作用,為“宇商教育”的提出和實踐提供了哲學保障。
(二)“一元價值,三元特色,五整合”課程體系為“宇商教育”提供了載體
東部教育集團“宇商教育”下的課程體系,主要特色是突顯五個整合即:學科內整合、學科間整合、三級課程整合、三級課程與國際三大主流課程整合、課程與人、社會、自然不斷發展的新信息資源整合。
1.學科內整合
學科內部整合,是對單一學科的不同階段,以豐富多彩的不同形式進行有效整合,即不拘于一個單元、一個年級、一個學段,而是放眼于九年義務教育甚至是十二年教育的全過程中。具體體現在對單一學科的整體統籌規劃、中小銜接,對相關的教學內容在適當時機進行主題式、系列化的整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地拓展、延伸及科學合理地引入新的教學資源,從而實現學科教育功能的最優化。在主題牽動、系列化的整合過程中,讓學生能夠體悟到牽一發動全身的課程建構,對問題的析構、解構、重構、優構、異構過程中,達到“有模不唯模,建模建群模”,再進行優化再組合,達到求新求異,學生的思維在立足基礎中追求卓越。
2.學科間整合
“語、數、外、物、化、史、地、政、生、音、體、美、信、勞……”學科分類構成了國家課程體系,在各個推進中優化,在有機整合中提升,在優化提升中創新,學科間整合是現代社會發展和思維需求的必然,是社會發展對信息大爆炸時期的一種優化思想。一方面,以單一學科為本位,以相關內容為紐帶,將相關學科資源整合,形成主題式、立體化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以主題牽動全學科系列化構建,將全學科的相關內容以主題引領,有機有效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課程文本。同時,學科間課程的主題化系列化整合構建與實施,不斷地深入挖掘文化與課程中的育人價值,以實現不同學科間課程的品質提升和內涵發展,最終達成“善思、善疑、善釋、善拓、善創”的思維品質和“大愛、大智、大勇、大雅、大誠”的優秀品質,追求天人合人的最大價值。
3.三級課程整合
新課程改革啟動伊始,提出了構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體系,其目的既體現國家對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又為各地自主開發課程資源留有空間。這種以國家課程為主體,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兩翼的基本框架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發展需要不斷變化,新的課程體系構建應當有勇氣在此基礎上,更大膽、更有效地將三級課程資源進行重新排列、有機整合,充分拓展課程資源為學生所用。三級課程與地方資源的有效整合,豐富了課程內容,拓展了課程資源,使課程的構建空間與時間最大地優化。
4.三級課程與國際三大主流課程整合
課程的國際化特色核心是用國際化視野優化其課程的標準和格局,建構有益于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體系,培養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材。世界是多邊的,文化是多元的,課程是多維的。當課程體系構建體現國際化特質的時候,就要在充分挖掘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促成三級課程與國際課程的相應理念、模式、評價體系等進行有效優化整合,形成具有學校特色、適應國際化發展的課程體系。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目標體系在世界基礎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三維目標體系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出,簡約、清晰,在此基礎上與世界三大主流課程的優質資源有機整合,取其精華,為我們所用,使三級課程與國際三大主流課程整合后的課程體系能夠在世界課程體系平臺上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加以分享,并在某些課程項目點創新,有學校的一席之地。
5.課程與人、社會、自然不斷發展的新信息資源整合
教育是人類的社會活動的一種,受諸多的客觀元素影響。而課程作為教育活動的載體,其信息的階段性固化特質不能超前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因此學校課程整合要關注人、社會、自然不斷發展中產生的新的信息資源,并將其融入到課程體系構建中。如課程與自然資源整合,人類對自然的關注,由身邊到區域到地球,現在已經發展到太空與外太空,而這些信息資源的變化是現有課程所不及的,例如以探究宇宙情懷、宇宙文化和宇宙經濟等為主題的課程建構就能很好地解決現有課程體系的不足,并彰顯中國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理念。
博大的宇宙關懷課程彰顯著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古箏雅韻潤澤著區域不斷追求著古箏之鄉的夢想,電影配音課程、國際游學課程、模擬聯合國舞臺上的探究,促使中西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求同存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追求著美美與共的大同。每周一的升旗課程使學校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得以不斷碰撞、不斷探索,將三維目標在孩子們的交流中達成,五大課程體系的靈魂不斷豐盈厚重,同時靈動著各學科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
(作者單位:大連金石灘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