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沒有對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類型提出要求和建議。只是說明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驗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實踐活動類型的范圍更大,給學生留的空間也更寬,讓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一、通過實踐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實踐與綜合應用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知識體驗的基礎上,從所熟悉的現實生活中發現選擇和確定問題,主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按照數學學科的性質和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數學實踐活動應該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問題,但是選擇數學實踐活動內容應遵循:第一,密切聯系實際;第二,活動包含的信息要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第三,以發現、提出、研究問題為主線;第四,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第五,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應該并重。要注意研究范圍的廣泛性,注意與其它學科結合,注意選擇關注人類生存發展的大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要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設計實踐活動的內容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依據教學內容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內容各異,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課時安排、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實踐活動。
有些數學內容缺乏感性認識。光靠課堂學習不易理解,可采取“課前鋪墊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為學習新知掃清障礙。如教學“圓的周長”之前,可以布置學生尋找身邊的圓形物體并測量它的周長、直徑、填寫在表格中,再把學生分成小組,通過計算,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教學“密鋪”一課,可以讓學生課前搜集一些密鋪的圖片,課上通過觀察其特點,引出密鋪的概念。然后圍繞哪些圖形可以密鋪,哪些圖形不能密鋪,進行小組合作研究,看看有什么發現。最后,讓學生用各種圖形自己創作密鋪圖案。這樣,學生每次親自實踐活動都能獲得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
有些教學內容反映生活實際,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能在課內進行實際操作,可采用“課中探究式”教學。如教學“長方形面積”時,請學生拿出自備的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板和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試著擺一擺,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同時提出問題:第一,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第二,怎樣很快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在問題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究、在探究中求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有些內容的知識性較強,學生難以理解,必須借助實踐活動鞏固提高。可采用“課后延伸式”教學,如教學“百分數的應用”一課時,學生對發芽率、合格率等的理解有一定困難,我們組織了種子發芽實驗,計算發芽率;調查全校學生出席情況,計算出席率;統計達標合格人數,計算出合格率。使學生學習百分數應用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同時也使課堂教學內容在課外得到升華。
(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活動
數學的實踐不僅要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還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實踐能力較差,應在教師或家長的組織帶領下,采用“以扶為主式”教學。如教師帶領學生參觀農貿市場,讓學生當小售貨員,要求家長陪同孩子到市場買商品等,使孩子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
中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采用“扶放結合式”教學。如教學簡單統計表后,組織學生調查、整理學校學生在校情況制成男女生人數統計表,并說明他們之間的聯系,再計算出班級的平均人數,從而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年級已具備大膽想象、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能力,可采用“以放為主式”教學。如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調查、課題研究等,引導學生從中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如學完“利息”后,學校舉辦“紅領巾小銀行”活動,要求學生正確填寫存款單,了解當前存款利率,進行利息的計算,使學生初步了解數學與社會的聯系,進一步感受數學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實踐活動
數學實踐活動不同于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它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突出整體性、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過程性和創造性,因此組織形式要靈活。
(一)“大綜合”活動
即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考察,或由學生自己通過做社會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的學習活動,它打破了單一的課堂集中教學的形式和課堂學習的局限性。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促使學生創造性地獲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書本知識與現實間的聯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并通過社會化、生活化的方式學到有用的數學。
(二)“小群體”活動
即在班級內組成各種形式的同伴團體,它可以由教師組織劃分固定小組,也可以是在課堂上由教師指定的臨時學習小組,還可以由學生自由結成學習小組,他們在小組內能夠通過互幫互助獲取知識,在交往方面,能夠培養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質以及合作精神;在解決問題方面,通過講座辨析、互相激勵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小群體”的教學能夠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有效地張揚學生個性,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創造和諧氛圍。如教學“認識物體”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學過的物體搭出精美的圖案,并說出用了哪些物體,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鞏固知識。
(三)“個人競賽”活動
在規定時間和場地,以動手操作和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準確性為目的,讓學生完成一定量和一定難度的題目。如不用爬電線桿如何測定電線桿的高度?一個圓形的玻璃面,不小心打碎成不規則的多邊形,怎樣能很快配一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桌面?現有適量水、細線、直尺能否想辦法測出瓶子的容積?怎樣把不規則鋼板截成一個最大的圓?這些實踐性的問題,既加強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開發學生非智力潛能,實現由家長、教師“要我學”到“我要學”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營口市站前區教研室)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