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寶富
近日,大連某大學一位李姓老師在其主講的考研數學輔導課上,所舉多個例題與實際考試題“神類似”,引發了一場“疑似泄題風波”。教育部迅速對此事做出回應,確認所舉的例題均與實考試題不同,同時這位老師也未參與今年考研命題工作。風波似乎到此已經平息,但其實還有一個更大層面上的問題值得關注。
事后,這位李姓老師在其微博上發出道歉聲明,稱其自2005年開始參與考研輔導,雖然教育部和學校早已明文禁止,但仍抱有僥幸心理,私自外出授課,對此深感自責。筆者查閱到,教育部確實先后出臺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嚴禁研究生招生單位舉辦考研輔導班的通知》(教學廳〔2004〕15號)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考研輔導活動管理的通知》(教學[2008]1號)兩份文件,對高校和社會機構舉辦考研輔導班予以禁止或嚴格規范。而且,涉事老師所在的大學也表示校方也有《關于嚴禁舉辦考研輔導班的通知》。那么在這么多“明文”禁止之下,這位老師為何參與考研輔導長達12年而沒被發現、制止呢?
近20年來,因為需求和市場的存在,導致各種考研輔導班在全國各地如潮水般涌現。有些機構為了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則突出本機構老師猜題、押題準確率高,希望把這本“生意經”做得更大,導致一些有損公平的手段逐漸出現。
教育部門上述兩份文件最初確實規范了考研輔導活動,各研究生招生單位舉辦的考研輔導班基本已經看不到。但是在社會力量辦考研輔導班方面由于數量過于龐大,有些甚至把大學老師請到校外講課,所以導致監管難度增大。久而久之,類似這次“風波”中的違規行為經常上演。
政府部門或相關機構下發的一份通知或文件,慢慢失去實際的效力,成為放置于文件夾里的“一紙空文”,其帶來的負面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在行政管理上滋生了一種形式主義,發出通知或文件就等于問題解決了;第二,長此以往,會讓負責監管的機構和人員出現不作為的“懶政”現象,甚至連“出題人”這樣的技術人員也會出現懈怠;第三,僅有一紙通知或文件,而不落實執行,最終也會讓政府公信力受到傷害。
等到“違規行為”鬧成輿論事件后才處理,這種情況應該盡量避免。筆者認為:首先,由于文件和通知針對的現象會因為社會發展發生新的變化,因此應該根據新的條件評估規定的合理性,并適時作出調整,使其具備可執行性。
其次,在執行文件和通知中的決定時,監管人員應就情況的變化,在監管手段上做出更合適的安排,而不應因為難度增大,最后就放棄了監管責任。比如對大量存在的考研輔導班,可以補充社會監督力量和更科技的手段來對其行為進行監督。
最后,面對問題和情況發生的變化,也需要做“升維思考”,就是在更高的層面上推動問題的解決或更容易實現原本追求的目標。例如就現在考研輔導熱的現象,能否降低“畢其功于一役”的決定性系數,把學生平時的成績、表現納入考評中來,從而使得保證公平性的同時,讓輔導、押題的熱度降下來。▲(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