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琳
摘 要:選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高校肩負的重要使命,也是深化高校教學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徑與手段之一。本文在查閱和分析眾多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結合高校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現實,從分析拔尖創新人才的內涵及素質特征入手,分別從培養目標的確定,拔尖創新人才通用素質模型的構建,拔尖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及激勵機制的建立等方面對工科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進行探討。
關鍵字: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評價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界和社會各界都特別關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并在探索人才培養的道路上始終孜孜以求,開展了很多有益探索,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遠不及人們的預期。究其原因,還是由于我們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存在著一定誤區。存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過于單一,選拔和評價體系不夠完善,激勵機制不夠靈活等問題。
1 拔尖創新人才的概念與內涵
國內學術界將拔尖創新人才作為一個專門領域進行研究的時間尚短,各位專家學者對拔尖創新人才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完全統一的意見。高曉明(2011)認為拔尖創新人才作為我們的教育培養目標,意指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富于個性和突破的時代中,在各行各業那些試圖通過變革來引領發展,從而為整個社會經濟的順利轉型做出突出貢獻的杰出人物,精深的專業造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勇于批判和變革的勇氣應作為其基本的素質特征[1]。學術界引用比較多的概念是郝克明(2004)提出的:“拔尖創新人才是指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科學、技術和管理領域,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國家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我國特別是在世界領先的帶頭人和杰出人才”。他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既應包括在科學領域做出創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也應包括生產、技術等領域有重大發明創造或革新以及在經營、管理和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等[2]。盡管學者們不同的視角導致對拔尖創新人才內涵理解不盡相同,但從各種概念中對拔尖創新人才素質特征的闡釋中發現,拔尖創新人才具有兩個基本的素質特征:一是深厚的專業學術能力(或專業知識技能),二是卓越的創新意識(或革新精神),同時在“才”之外均強調了“德”的重要性,特別是對社會責任感的這一素質特征的普遍認同凸顯了拔尖創新人才不僅有自我發展的需求,更應有“兼濟天下”責任和意愿[3]。在拔尖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各項素質特征中,知識技能是一個動態提升的指標,而在大學階段,人才專業化的程度還比較低,同時,對人才過早的專門化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創新的扼殺。因此高校在工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選拔中應該避免唯成績論,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與培養,特別是能力的提升和個性和塑造考[4]。
2 明確工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基于Y理論的目標管理思想認為在目標明確的條件下,人們能夠對自己負責。目標是個人或組織所希望達到的成果,培養目標直接決定著我們培養什么樣的人,進而作為選拔培養的重要依據,從而解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在培養目標的設定過程中,高校一方面應對國內外一流相關學科的知名大學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學科發展定位等方面開展廣泛調研,結合國情、校情,院情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方向[5]。另一方面,應基于具體的學科和專業特點,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結合學校和學科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獨具個性的培養目標。如北大元培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 21 世紀發展需要、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培養能夠在各個行業起到引領作用的頂尖專業人才。”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提出“以培養造就基礎寬厚,知識、能力、素質俱佳,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專業及相關領域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和未來領導。側重于培養戰略性科學家、創新性工程科技人才、高科技創業人才和各界領袖人物”的培養目標[6]。
總目標本質上體現了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的愿景,具有戰略導向性,而這一愿景的最終實現還需要各個級別、層次的分目標去支撐實現?;诎渭鈩撔氯瞬疟旧淼奶攸c,我們應該注意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從而為建構有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營造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有利條件和環境提供先決條件。
3 建立科學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和評價體系
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斷探索發展的今天,各高校應在拔尖創新人才素質模型的基礎上,全面建立一套側重人才軟實力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和評定標準,著重考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理解力、心理素質等能力與素質的考察。如果缺乏統一的標準,在選拔中脫穎而出的可能就是一些“能言善道”的學生而已,而一些不善言辭的潛在學術創新人才則會被我們拒之門外。
激勵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夠激發人正確的動機,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有效實現自我價值。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中,高校應合理運用評價結果,建立與評價機制相結合的激勵機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象作為新時期大學生中的優秀者具備求知欲強、自身素質強、可塑性強、自我意識強、競爭意識強的特點。在激勵制度的制定方面應該避免一刀切,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特長、需求實行多樣化、差別化的激勵,如各類榮譽及獎助學金、推免升學、出國交流、項目機會;除卻獎學金等外在物質激勵以外,更應注意平臺提升等內在精神激勵的作用,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相比所見效相對較慢,但一旦形成就能較長久地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中我們應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教育的服務功能在人才培養中充分體現[8];遵循人才成長發展的規律,充分激發人的內在能動性和內在潛能;設立多元化的培養目標和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從拔尖創新人才素質結構出發,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完善激勵制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拔尖創新人才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人文精神與科學研究有機融合,實現人文素養與專業技能同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高曉明,拔尖創新人才概念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10),p65-67
[2]郝克明,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與高等教育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03(11),p5-10
[3]白春章、陳其榮、張慧潔,拔尖創新人才與培養模式研究述評[J],教育研究2012(12),p147-151
[4]瞿振元、韓曉燕,高校如何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從年輕院士當年的高等教育經歷談起[J],中國高教研究,2008(02),7-11
[5]李祖超、楊淞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內容與途徑分析——以五所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為例[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1(4),48-52
[6]董瑞,國內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以 5 所名校學院建設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1(06),66-70
[7]彭劍鋒,人力資源管理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M],2005
[8]Chen, Yurong. A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at Colleges.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J].2010(5): 143-147
[9]馮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9-14[10]張曉倩,關于拔尖創新人才的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2011(7),11-16
[11]韓旭東、楊韜、李俊鵬,行業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學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01)12-15
[12]李祖超、國旗,論拔尖創新人才核心價值觀塑造[J],教育評論,2010(04),3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