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增強體質、提升體能、最終提高部隊戰斗力為目的的一門軍事基礎學科。 近年來,全軍實戰化訓練的持續推進,部隊打贏能力逐步提高。在組織軍事體育訓練的過程中,要強化實戰觀念,以實戰需求為背景,開拓思路,完善實戰化訓練方法,特別是院校教學要進一步提高學員軍事體能、技能水平,在軍事體育課程中開展實戰化訓練對于軍人戰斗意識的培養、戰斗技能的掌握以及部隊整體戰斗力的持續提升都具有重大意義。
1 要在真訓嚴訓多訓中掌握實戰理念
訓練指向在戰場,戰場的需要始終是體能訓練的起點。然而現在不少官兵認為,現代戰爭依靠的是信息化武器裝備,不用再憑體力刺殺格斗,戰斗體能已經不重要。因而對待體能訓練,消極被動應付不肯真訓,顧及訓練安全不敢嚴訓,滿足考核過關不愿多訓,從思想上放松了標準要求。此類認識可歸結于“三不知”:一不知體能素質既是催生部隊戰斗力的重要基礎,更是戰斗力的重要組成和強大引擎;二不知戰斗力訓練跨越不開基礎體能階段,實戰化體能訓練就是對戰士生命負責、對戰斗力負責;三不知戰場是最為嚴峻的考場,它是“零和博弈”,沒有雙贏,沒有亞軍,體能訓練帶上“大忽悠”,常走“時裝秀”,戰時必然一敗涂地。早在明朝,大將戚繼光就最為推崇實戰化訓練,其《練兵實記》里收錄,“只像往時場操,習成虛套,號令金鼓,走陣下營,及到臨戰,即又截然不同”。古人尚明事理,遑論今朝。
要破除三個誤區:一是滿足于現狀的思想。不能把體能訓練看作是單純的力量、速度和耐力訓練,而要將適應復雜戰場環境、克服各種障礙,圓滿完成作戰任務為目標抓體能訓練。二是拘泥于大綱的思想。不論何種戰略方向,部隊都要瞄準軍事斗爭前沿,以時刻準備打仗的狀態,以高于大綱標準、超過“及格線”水平抓體能訓練。三是消極保安全的思想。要充分認識到,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提高訓練難度強度甚至是風險,是對實戰能力的促進和提升。
與傳統軍事體育訓練相比,實戰化訓練環境較為復雜,訓練難度和強度大幅度提升,隨之而來的是安全隱患和訓練風險也相應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要遵循客觀規律,把安全發展的理念融入到軍事體育實戰化訓練的整個過程中,要在訓練前期制定安全預案,搞好安全風險評估; 在訓練期間嚴守操作規程,配備安全員,做好保護與輔助工作;在訓練結束后及時總結經驗或教訓,完善方案計劃。要在每個環節上都做好細致工作,最大限度降低訓練風險,特別是要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組訓者要在思想上克服以降低難度、強度,消極訓練來保證訓練安全無事故的現象,樹立“寧要貼近實戰、險中求勝、敗中求進的戰斗力,不要消極懈怠、軟弱無力、欺上瞞下的保安全”的求實精神。
2 要在結合組合融合中堅持科學組訓
不同時期的戰爭樣式和作戰任務,對軍事體能的需求都是不同的。解放戰爭打運動戰,拼速度和體力;抗美援朝打陣地戰,靠意志和耐力;打渡海登島戰,作戰節奏快、強度高,戰場縱深大、障礙多,需要各項身體單項機能的綜合應用。但從當前部隊體能訓練看,課目內容與作戰任務結合不夠緊密,組訓方法與實戰需求指向不一致,官兵體能素質未能充分激發。實戰化體能訓練要依托多種地形條件,將走、跑、跳、爬、涉、鉆等內容靈活結合;要實施多個技能科目訓練,將力量、速度、耐力、爆發力和協調性等單一訓練科目適當組合;要突出具體戰術運用方法,將人與裝、人與人的一體訓練有機融合。
科學組訓要做到“三個轉變”:一要把組訓的“土方子老法子”轉變為“年度工作計劃”,按照不同階段任務,細化訓練內容;二要把“卡個表、計個圈,反復練、練反復”轉變為“間歇訓練、重復訓練、持續訓練、循環訓練、強化訓練、模擬訓練”等訓練方法,使內容豐富有趣,使組訓扎實出效;三要把“訓練時間緊,熱身放松意思兩下”轉變為“沒有疲勞就沒有訓練、沒有放松就沒有收獲、沒有恢復就沒有提高”,使訓前熱身、訓中保護、訓后放松的科學組訓流程深入人心。要盡可能普及體能生物學、運動生理學、訓練傷防治等理論知識,通過心率監測法、就便器材鍛煉法、高強度娛樂式訓練法等著力克服“損耗式訓練”的組訓慣性。
3 要在常練精練巧練中論證訓練綱目
體能訓練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身體素質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必須遵循由低到高、從慢到快、由易到難的發展規律。要在常練中形成體能訓練內容,在精練中把握骨干培養規律,在巧練中創新場地保障模式,通過實踐論證既符合實戰需要,又最大限度挖掘和發展官兵體能潛能,更具有自身特色的體能訓練綱目。
(一)要注意組訓內容設定。要區分單項和綜合體能訓練課目,加入如400米組合、武裝3000米組合、武裝8000米組合、武裝攀登和武裝越障等綜合科目。要增加綜合課目評定標準,通過經常性的數據采取、綜合分析和反復論證,探索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符合實戰要求的評定標準。要找到戰場上最實用的重點內容,突出關鍵課目、關鍵人員、關鍵環節的訓練。在訓練內容上重點突出指揮技能、臨場應變、人槍結合、武器操作等實戰急需課目,加強實彈、實裝、對抗作業;
(二)要注重組訓人才培養。要深入推開周期性組訓骨干集訓,將體能組訓骨干集訓普及到各單位,努力形成適應部隊體能訓練的需求組訓人才隊伍,發揮“酵母”作用。
(三)要注意組訓場地保障。要構建最能貼近戰場氛圍的訓練環境,把傳統方法和科技手段相結合,進一步增強訓練場地設施的科技含量,努力營造逼真的訓練環境,以“準戰場”的訓練環境摔打和磨煉官兵。合理選擇和科學設計訓練場地,并通過拉長距離、加大負重、增加障礙密度等方式,靈活構設不同強度等級的體能訓練條件。
作者簡介
陳紅軍,陸軍邊海防學院軍事共同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