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創造在于立人,文化的發展在于發展人。”高校校園文化是以高校校園為主要空間 ,涵蓋院校師生在內以高校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應包括以下要素:(1)物質文化:在高校校園建設中的各硬件設施,如建筑、教學設施設備的文化要素等 。其中,校園建筑設計 、校園景觀 、綠化美化等各種物化形態的內容,是高校校容校貌的主要構建 ,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行為文化:在學校全員之間的交往中約定俗成的,如:禮數、習慣、風氣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3)精神文化:在學校歷史與現實意識活動中積累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健康、自信、自強、進取、微笑……這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 。(4)制度文化:在育人過程中各種行為規約、規章、制度、校風、校紀、辦學思想、培養目標、辦學模式、辦學特色等章程中的文化要素和傳統儀式。
以下是全球三所最知名大學在這四項文化建設中的特色與優勢總結。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物質文化與行為文化營造與影響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反作用于物質文化與行為文化,從而形成高校文化系統的融合和發展,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到引領和激勵作用。這里,我們主要從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著手,展示兩者對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的成長和激勵作用。
1 高校校園物質文化與育人路徑
1.校園物質文化定義與作用
狹義的高校物質文化環境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如學校建筑物及各種場館設施 、教學設備儀器、圖書館、閱覽室、自修室、路標、板報。“在學校,學生學習知識需依托校園內各種硬件設施,因此,作為高校校園環境各種硬件的造型 ,除了使其擁有完善的實用功能外,應以藝術的 形象視覺和色彩視覺語言展現給學生,使高校校園建筑成為學校文化標志和名片,學生通過對這些標志和名片的反復解讀,去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 ,同時喚起強烈的擁有感、滿足感和珍惜感,從而激起向往和欲求的心理 ,進而轉換成自覺學習和進取心理。
2.以物質文化為載體的育人路徑
(一)將校園硬件美感轉換成校園文化精神
學校的建筑形式承載著學校的主體精神 ,其展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藝術美,使學校文化的精神在校園環境中得以流傳和涵養,進而積淀成為本校特有的文化精神。除此之外,在室內懸掛壁畫、視圖,更改桌椅陳設等,一方面給校園環境注入優雅輕松的園林色彩 ,另一方面渲染和彰顯了建筑環境的藝術氛圍,使本校師生的人文情懷和文化藝術修養得到進一步提升,并增加了校園公用空間的吸引力。
(二)以校園固態宣傳引導師生的言行舉止
校園固態宣傳仍具有敘說的功能,使它能時時提示和引導師生的言行舉止,這是課堂教育無法實現的育人效果 。 主要的固態宣傳方式包括:1、構建一種育人空間——創建和諧的知識型社區,對“學高示范”等特色寢室增加宣傳和報到,真正讓大家把寢室當做自己的家,可以在寢室內設立“圖書角”鼓勵大家誠信借書,讀書,適當游戲。2、營造良好氛圍,如拉橫幅,各班宣傳。同步服務與宣傳,特別是反響比較好的政策,要加大力度宣傳。鼓勵師生以“主人翁”的精神為上大“創一流”增磚添瓦。培養大家的“校榮我榮,我為學校添光榮”的責任感和學校的凝聚力。
(三)賦予硬件環境小改變教化人心、陶冶人格功能
高校校園環境是教育化、生活化與藝術化相結合的綜合產物。 高校校園應通過環境細節的增設將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如:1、在生活園區入口處安置LED燈(可以顯示圖片和聲音),對國家時政,包括新聞聯播,或者學生生活學習優良者等進行報道,宣傳。2、參考香港大學設置4-5類生活垃圾分類回收,以“試點-推廣”方式,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精神,既有利于學校環境衛生,也有利于廢物回收利用。形成特有的校園文化形態和藝術教育氛圍,潛移默化地陶冶人格、美化人生。
2 高校校園行為文化與育人路徑
1.校園行為文化本質
行為文化既是學生行為方式、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學校精神和辦學理念的外在表現。當前高校行為文化建設的主要形式是組織校園文化活動、開展行為規范檢查、落實課堂考勤考核。如何激發大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大學生認同度和強化大學生責任意識?是當前討論的關鍵問題。個體從“行為固化為文化”需要經歷感知、決策、參與三個階段,行為的引導者、發起者、踐行者都將在這種固化活動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或者彼此產生影響。改善校園行為文化就是要找到一條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主流文化潛移默化滲透到大學生一言一行中的“路子”。
2.改善行為文化的育人路徑
(一)以自媒體應用實現學生對行為文化建設的沉浸體驗
學生的沉浸體驗是指:學生個體進入學校主導的或希望學生參與的一種文化建設模式并被這種模式吸引,學生的意識被集中在學校積極倡導的行為文化范圍內,自動過濾其他與人才培養目標相悖的、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想法,積極融入建設活動中并希望得到鼓舞的反饋,同時通過對班級集體、社團團體的能動操控而產生控制感和成就感。
自媒體作為當下受眾最多的新媒體模式,具有傳播主體的自主化、傳播內容的碎片化、傳播模式的去中心化等特點,是被大學生群體廣泛使用的傳播手段。大學生行為文化建設應當與自媒體傳播有效結合,通過自媒體應用實現大學生對行為文化建設的沉浸體驗。如:1、創建上海大學微信企業號,將“校園資訊”、“校園卡”、“圖書館”、“學生活動”、“資訊信息”、“社團活動”等統一整合,實現一站式的線上線下服務對接。學生只需要置頂企業號,即可最快知悉校園事項。2、微信征稿與學生策展,學生可以與圖書館、微信維護團隊等合作,通過有獎征詢等方式,參與圖書館展臺的策劃和設計、微信平臺的推送等,不斷豐富學生需求的內容。
(二)創造更多交流平臺,促進各方交流與氛圍營造
良好的信息交流平臺可以有效促進校園和諧友好氛圍的營造,使全校師生更有效率的知悉和了解學校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和解決方案,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增強師生的“主人翁”意識,提升溝通效率和效果。目前,上大的“師生交流平臺”、“領導與學生交流平臺”、“中外學生交流平臺”“不同專業學生交流平臺”搭建工作尚在起步階段,交流溝通效率較低。
通過線上網絡活動平臺和線下“交流日”、“全校活動”(校園微馬拉松)等交流平臺和交流方式的形成,將有效提升學生的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1、加強老師隊伍自身建設,輔導老師、領導做好模范帶頭作用,使老師與學生之間,領導與職員之間沒架子,能夠和諧相處。可以通過體育運動的呢過輔導員跨組“聯誼”活動提升教職工工作熱情和效率。2、多鼓勵教職工和學生領袖(或者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同學)參加學校改革條令修改或公開征集建議。最終的確定條例要邀請教職工以及各班同學召開擴大會議,但注意不要流于形式,營造一種類似于大家“參政議政”的環境氛圍。3、利用豐富的留學生資源盡量消除“啞巴英語”,建立國際化交流平臺,并鼓勵同學大膽與國外優秀青年交流溝通,了解異國文化、打開學生視野,可以定期舉行文化節、舞會和一對一交流活動。4、利用學生項目吸引不同專業的學生組隊參賽,發揮各自優勢特長開展學習和調研,促進學生共同學習、豐富知識。
以上,從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影響和改善路徑進行思考。高校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處于社會文化的前沿。其高度的凝聚力和導向性,通過環境符號和行為活動進行傳遞、并潛移默化地被學生接受和傳播。由此,建立以學生為對象,以滿足學生便利性、接受度為目標的理性有序的文化系統,關乎高校的文化繁榮。
作者簡介
沈瑜蒞(1988-),女,浙江人,碩士研究生,上海大學,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