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宴東
摘 要:“撤村建居” 過程中,城市社區治理形式與城鄉結合部社會機理契合中的水土不服,癥候在于未能洞悉“亦鄉亦城”社區獨特的文化變遷內核。本文通過分析“撤村建居”型社區黨建工作的現狀和困境,從而試圖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社區黨建;“撤村建居”型社區;黨員管理
1 城鄉結合部“撤村建居”型社區的主要特征
陳光庭認為城鄉一體化是在城鄉現代化進程中城市與鄉村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空間等要素交融和協調發展的過程。在現階段,我們所謂的城鄉一體化是指我國農村所發生的農村勞動力職業的轉換、農民生活方式的轉換、思想觀念的轉換和城鎮景觀的轉換。“撤村建居”是我國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全力以赴推進“城中村”改造,實現“變農村為城市、變農民為居民”的巨大轉變。
(一)村民身份形態變化
在城鄉結合部“撤村建居”的過程中,村民的身份由城市郊區的傳統農民轉變為現代市民。原本世代聚族而居的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職業由農民向工人、私營業主等非農職業轉變。
(二)社區群體分化
千百年來,我國傳統的農業社會幾乎都是聚族而居、生息繁衍。由于土地的征用,城鄉結合部“撤村建居”型社區的群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本地居民或者外地居民因購買商品房、拆遷還建房或者租賃房屋涌入原本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親族聚集的熟人社會,“撤村建居”型社區也由此演變成為半熟人社會格局。本地人口與外來人口,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社區的人口結構日趨復雜,社區群體分化嚴重。村民身份的轉變。在“撤村建居”型社區中,原住民通過“撤村建居”這種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村民的身份直接轉變為居民,獲取了居民的社會保障。身份的轉變直接帶來了精神生活的轉變。
(三)經濟方式變化
農民的收入來源一般來自種植業,如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畜牧業,如家養牲畜;服務業,如農忙時打短工,或者外出務工等,在“撤村建居”的過程中,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職業向非農化轉變,如私營業主,一些人將“撤村建居”過程中獲得的多余的房屋用于出租盈利,獲取收益。
(四)農民生活方式變化
中國傳統的農村社會是獨門獨院、聚族而居的親族社會,在“撤村建居”的過程中,傳統的中國式院落變成了現代的高樓大廈,鄉村轉變為城市,“田間地頭”轉變成“水泥路面”,盡管在形式上農民完成了“居民化”,但是實際上,他們的生活還未真正與市民完全接軌。農民市民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傳統耕作社會影響下形成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社會觀念需要潛移默化的主動改變,但是現在農民在“撤村建居”這一大的社會變化下被動變化,所以農民市民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 城鄉結合部“撤村建居”型社區黨建工作的重要性
(一)價值引領
在“撤村建居”之后,社區的黨建工作會呈現相對復雜的狀況。一是社區的轄區內涌現了大量的新經濟、新社會組織,如城市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許許多多的新社會組織也應運而生,如民辦學校、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房產中介公司等各類社會團體。這些組織中,黨的建設普遍比較薄弱。“兩新”組織的大量涌現,對社區黨組織的影響力、滲透力提出了新挑戰。二是人口的流動性增大,流入社區和流出社區的數量較多,黨建工作的復雜性增加。
(二)服務社區
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工作的基礎,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的穩固,擔負著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的重要任務。
3 城鄉結合部“撤村建居”型社區黨建的困境
(一)社區選配干部難度大
隨著老一代干部退休,社區選配干部難度越來越大。第一,“撤村建居”型社區中青壯年較多通過讀書、工作等方式離開家鄉,留在家鄉的青壯年并不算多。第二,社區干部工作量較大,但是待遇較低,對待就業人群來說吸引力不大。第三,社區干部通過選舉產生,在“撤村建居”型社區這種原本由聚族而居形成的社區中,宗族關系會產生一定的干擾。如年輕干部或者外來干部難以服眾等現象。
(二)黨員教育管理難度大
對黨員的管理是“撤村建居”型社區黨建工作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第一,黨員文化素質偏低,黨建工作后備力量嚴重不足。具體表現為年輕黨員干部人才短缺,黨建工作缺乏激情與活力。第二、“撤村建居”型社區情況復雜,黨建工作人員工作任務繁重加上待遇不高,導致有些黨員干部產生消極懈怠心理,應付了事。
四、城鄉結合部“撤村建居”型社區黨建工作的對策
(一)健全組織領導體系,壓緊壓實黨建責任。第一、進一步加“撤村建居”型社區配套黨組織建設,構建“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架構。構建居委會、居民小區、居民小組服務架構。建立健全居民監督委員會、工青婦等配套組織。組建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中介組織、志愿者隊伍及各種特色活動的社會組織。通過優化黨組織設置方式并理順各種組織之間的關系,要重點協調原有村委會、村級經濟組織與城改社區之間的關系。第二、加強社區黨建工作隊伍建設。搞好“撤村建居”型社區其中的關鍵就是選優配強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同時要大力培養和打造黨員隊伍、志愿者隊伍、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
(二)加大兩新組織的黨建工作力度,擴大覆蓋面。對“撤村建居”型社區內的兩新組織需深入調查,對于達到建立黨支部要求的,應鼓勵幫助建立黨組織;對沒有黨員的兩新組織,應通過選派黨建指導員,積極發展黨員;對于不滿足建立黨組織要求的,可以通過組建聯合支部的方式,將兩新組織中的黨員納入黨組織管理當中。
(三)整合多方資源,強化服務群眾體系。社區的服務性質是其根本性質,服務群眾是社區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如開展醫保、低保、綜治等方面的日常性服務,或者幫助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困難戶,幫助解決生產生活困難等等,健全服務工作機制。在“撤村建居”型社區中應積極推行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三方聯動”服務機制,整合多方資源,共同強化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任理華.加強城中村社區黨建工作——以武漢市洪山區洪山街為例.[J]特別策劃:基層黨建組織建設.2014.
[2]沈新藝.撤村建居與農民市民化:困境與對策.[J]農業經濟.2009,8.
[3]侯晉熊.創新社區黨建 提高執政能力——完善新形勢下社區黨建工作研究.[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