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一直垂愛人類,讓我們從沒忘記過自己的恨南。
這個根本,是一切事物和精神存在并延續(xù)的基礎。中華文明五千年,自山西陶寺開始發(fā)軔,新的歷史即由表里河山燦爛于世界。
天工開物,華夏龍騰,祖先的血液一次次地將我們的靈魂洗禮。扎根于精神家園,我們創(chuàng)造了無比光輝的民族圖騰,哪怕是一塊頑石、一滴香墨,或是一副扁擔一掬眼淚,都閃耀智慧光芒。
《天工》承載使命,胸懷夢想,大行天成,厚德載物,雖年輕卻持重,自知任重道遠,故固守傳統(tǒng),謙遜漸進,追尋探求,博古鑒今。賞,非玩物喪志;惜,非抱殘守缺;品,非好高騖遠……一切秉持美而不嬌、真誠而富有責任和人文情懷品性。
踏遍青山,只為尋回和重建昔日的鄉(xiāng)原;一片專著赤誠,寧愿愛到分離才相遇——因為愛沒有捷徑可走,唯有真情付出。關于文化和藝市,我們知道,所有的彎路都沒有白走,一些事物古老了歲月,自己卻依舊年輕,我們正是以年輕的心態(tài),懷抱一脈幾千年傳遞而來的溫度,去鑿刻,雕琢,描摹,書寫,澆鑄,編織,乃至與皇天后土擁抱親吻,在一條滄桑的河流上唱出那些凝重雋永的歌。原來,大自然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動人心魄的大美。美不朽,愛不朽,靈魂不朽,藝朮不朽,這里有胸懷和格局,這正是氣質(zhì)和氣象。
大藝為天,系命于工。一份雜志,就是一個濃縮的精神家園;將心血傾注一份雜志,就是與靈魂對話。站在家園的腳下,我們從容自信。以虔誠朝拜的心態(tài),俯首與先輩將血液對流。神話中的天地煉獄與涅槃苦難,可以砥礪意志,會讓精神和靈魂淬火成鋼,綻放光芒。喚醒或復活沉睡的瑰寶,一個民族的精髓,仍在高山大川和江河厚土中汲取。由藝術風貌升華為民族尊嚴,讓我們記住了自己的名字——民族品質(zhì)與中國元素。大氣方為大器,“巧奪”貴在“天工”,我們要做《天工》的工匠——大國意義上的工匠。
始為《天工》,我們留守家園,耕耘希望,以忠誠讀者向歷史致敬;我們守護靈魂,以尊重文化向未來掘進。日:汲古爍今,奉獻精氣神;奉天敬地,造化雅美真!
每一期《天工》,都值得大眾品鑒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