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國藝術發展來看,石雕是一種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隨著石雕技藝不斷創新與發展,石雕的設計和創新成為相關人士探究的重要課題。結合多年石雕經驗,探討石雕的設計與創新,以期給相關研究者提供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因料就形;石雕;創新
隨著玉石行業快速發展,石雕產業呈現出現大發展、大融合的繁榮現象。近些年,我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石雕技藝成為被保護的重要項目,從而促進石雕產業快速發展。縱觀近二十年的石雕設計變化,只有石雕本身具有的自然美與雕刻工藝相融合,是石雕行業發展必然趨勢。因此,探究石雕的設計與創新具有現實意義。
一、綜合相料.把握變化
對于石雕而言,把握材料直接關系著石雕作品是否成敗。石雕不同與書畫,書畫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失敗一筆還能夠修改,而且還能夠重新描繪或者書寫。但是石雕卻不同,在雕刻過程中一刀失誤,就可能導致整塊玉石無用,遺憾終生,根本無修改余地,更不可能提供相同材料重做。因所有的石頭均是唯一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材料。因此石雕制作時,首先就要全面把握石料。只有吃透石料后才能夠下刀。必須要因料就形,充分掌握石料的變化。只有做到這一步才能夠創造出優秀的作品,從而體現石雕的特征。
事實上,一塊好石雕猶如一匹千里馬,對于不認識石頭的人而言,即便再好石頭也無法發現其價值。只有遇到真正會識石的人,才能夠真正體現石頭本身的價值所在。對不認識石頭的人而言,所有原石均是一樣,根本無法獲知石料好壞,但是石料優劣、價值卻存在天壤之別。石料好壞,不但同質地有關,還取決于石雕材料的形狀。
二、石雕的設計和創新
1.設計題材
石雕設計題材非常廣泛,主要包含了民間傳說、花鳥、宗教及走獸等,無論是擺件還是掛件,均具有一定文化寓意和美學意義。思想文化內涵,大多是通過借喻、諧音、象征等各種手法進行表達;比如猴子,聰明伶俐,意為封侯(猴)做官;壁虎,即必得幸福等,傳統石雕題材常常以吉祥文化作為中心,讓人們從社會生活、心理層面樹立信心,積極創造與進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近些年,雕刻師在繼承傳統工藝時還強調設計靈性與表達的形式,追求風格獨特、創意巧妙的作品。連一些普通的食物、生活用品都成為石雕的題材,比如南瓜、黃瓜、包菜等;其他如玩具、汽車、臺燈及現代居家物品等,均成為玉雕作品。因此,筆者認為石雕不但要繼承傳統,還要和時代接近,才能夠促進設計題材不斷發展。
2.內容和形式
對石雕作品來說,線條設計與色彩搭配組合在一起,能夠滿足人們審美意識,營造出一種意境美。比如青田石的設計,顏色和線條等就能夠直接承載石雕的功能與藝術想象,從認識角度突破不同審美主體的差異與局限.石雕作用不但具有時尚美還具有傳統韻味,從而實現無形轉化有形,突出個性。石雕創作要體現生活,表達思想內容,但是形式、程度及表現手法上同美術、繪畫等藝術有一定區別。這種工藝美術不需要深化內容,但是要注重形式的外化。其題材設計應該遵循石雕特有的表現手法與藝術規律,即要體現出題材設計的“形式美”,有利于提高創作者的創作水平和鑒賞能力,避免盲目設計。事實上,一件作品只有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才能打動欣賞者。
充滿藝術趣味和氣息的作品能夠調動欣賞者的興趣,趣味化作品重點是表現“趣”,屬于作品某一個方面,而作品的形態、背景、功能及背后的故事,這些都能吸引觀眾,讓欣賞著產生共鳴。因此雕刻師就要多花點心思在設計上,挑選能夠創作的原石。根據獨特的設計與創意,為石雕賦予新色彩,從而設計出一件好作品。
3.創新加工模式
傳統的雕刻技術,大多是采用師傳徒、父傳子的模式,這種模式培養的雕刻師在思維方式及表現風格、形式上趨于固化。要繼承石雕文化。并非簡單繼承傳統藝術、重復傳統的雕刻題材。既要傳統還要創新,要緊隨時代特征。如今許多有識之士,打破傳統加工模式,運用多種手段培養年輕雕刻人才。比如青田職業技術學院的石雕專業就是系統傳承石雕技藝,經過系統學習,不但致力于把藝術專業的學生吸納到創作中來,將石雕文化普及推廣開,同時還打造出石雕基地,將石雕人才源源不斷推向市場,此舉對石雕的創新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創新石雕作品,不僅僅要創新雕刻手法,還要創新內容。不但讓內涵新穎,還應具有時代感,只有這樣才能讓石雕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具有文藝特色。
[作者簡介]
許永祥,出生于1975年,現為福州市工藝美術二級、工藝美術師,主攻人物、古獸等題材創作,師從王銓俤,得益于馬永祥、陳錫銘、王一帆等名師指導,作品風格古樸、典雅、氣韻傳神。作品《李白醉酒》獲福州市第二十二屆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如意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