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金融市場逐漸趨于成熟,投資領域也逐漸走向繁榮,傳統的投資產品無法滿足市場投資所需,自然藝術品投資就出現了。而壽山石雕稀少珍貴。更是金融投資的首選。但是風險是投資者考慮的關鍵問題。結合壽山石雕價值及市場行情,分析其藝術與投資價值。
[關鍵詞]壽山石雕;藝術;投資價值
在2015年春拍,中國藝術品行情不容樂觀。但是就是在這種慘淡景象中,有兩個板塊引起人們的關注,其一是印章篆刻,在各個拍賣市場異軍突起,吳昌碩、陳巨來、齊白石等各個大家作品逆勢上揚,在篆刻收藏市場創造新高。其二就是壽山石雕,這個板塊可謂是表現突出,成交率高達九成顯現出區域市場的旺盛活力,特別是壽山石雕成交率取得驕人戰績。這些行情引起收藏界的重視和思考。
一、板塊分化
印章篆刻和壽山石雕二者淵源極深,但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二者市場規模并不大,還未形成鮮明特征的板塊效應。隨著近些年來,拍賣藝術品的市場規模不斷拓展,各個拍賣機構之間的競爭日漸激烈,所以需要大力拓展新市場熱點以確保競爭力。在這種背景下,印章文化就被相關人士重新挖掘,特別是篆刻藝術。如今書寫習慣不斷改變,逐漸削弱篆刻的功能,審美屬性更是純粹,在各大機構推動下市場也從過去的小眾門類成長為今天的獨立板塊。壽山石列為四大印石之首,本來應該隨印章板塊聯動,但是該行情卻先快速崛起,早已在拍賣市場形成板塊效應。
首先壽山石具有玉石特性,這就意味著壽山石稀有、美麗,而且不可再生,資源極度匱乏,這都讓壽山石具備資產屬性,所以壽山石雕就是投資者的投資目標。其次壽山石具有文化屬性,壽山石文化屬性豐富,主要包含篆刻藝術和雕刻藝術,還具有濃厚區域文化特質,福建的東南拍賣就是深入挖掘壽山石文化資源,以此成為差異化經驗策略,發展成這個版塊中的領軍企業。
二、傳統美學的覺醒
雖然壽山石雕市場不斷崛起,但是始終飽受詬病,主要原因是市場過度放大壽山石雕的資源屬性,不夠強調中國藝術與文化價值。隨著印章篆刻不斷走強,北京一家拍賣公司的老總提出有代表性評價,認為印石走強是因藝術與文化價值為支撐,但是壽山石行情是建立在材質基礎上,持續性不夠,因此壽山石市場要盡快擺脫重材質而輕工藝、輕文化的現狀。
一些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均印證了這個觀點,例如傳統藝術家林文舉,林文舉先生的藝術風格別具一格,頗具新意,這都源于其孜孜不倦地對不同藝術領域的涉獵與融會貫通。其藝術作品集雕刻、繪畫、文學為一體,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特有的韻味,又不吝將當代審美與個人對壽山石薄意雕的獨到見解投入創作,使其不同作品既富有獨立欣賞的一面,又同時打上了極具個性的“文舉薄意”之烙印,體現了林文舉先生深厚的藝術、文化及審美素養。其薄意藝術特征,甚為鮮明。
在壽山石雕刻中,像林文舉這種具有創新銳意精神的雕刻家還是比較多,像老一輩的工藝美術大師林亨云、郭功森,這些人的代表作均是一個時代的寫照。而石雕藝術的中堅力量,例如林飛、林文舉等人,均能夠以敏銳的洞察力提煉出時代藝術精神,而且傳統美學也在這些藝術家的刻刀下逐漸覺醒。
三、重構價值
福建省的寶石協會副會長姚春茂接受記者參訪時說,壽山石市場目前正處在重構價值的過程中。姚會長具有二十多年的收藏壽山石的經驗,可以說是國內的頂尖收藏家之一。他梳理出傳承壽山石的脈絡,同時也對目前壽山石市場提出個人見解,可以說是一種深刻見解。在明末清初,壽山石以篆刻藝術材料進入收藏視野,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達到鼎盛時期,藝術風格具有皇家風派與文士風雅,到了晚晴林清卿、林文寶再次推向高潮,經過輝煌后又走向衰敗。解放后民間工藝逐漸復蘇,但初期基本上是體現民生文化,改革開放后才在收藏家推動恢復生機。但是僅幾十年無規則開采,壽山石產量總和超出歷史開采量,導致資源被破壞,加之文化斷層,當代成為工藝與美學最為迷茫時期。因此行業要重視梳理自身的文化脈絡,引導收藏者形成獨立客觀的審美標準,使收藏者明白怎樣衡量評估壽山石雕的內在價值,將壽山石雕的收藏上升到一定境界。只有達到這種標準,才能夠體現壽山石雕的審美價值,體現出長期的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詹可樹,1960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F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福建省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理事,福州市名藝人,工藝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