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雕藝術是中國景區藝術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景區當中的石雕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景區開發時,往往會加入石雕以增加景區的美觀性。但由于石雕工藝與造型的設計缺乏創新,致使其難以融入所開發的景區當中。因此,要對石雕的設計與應用進行研究,在繼承傳統的石雕造型與工藝的基礎上融入新的元素,幫助其與景區整體有效的結合起來。
[關鍵詞]景區;石雕藝術;設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人們對自己所居住的區域與場所越來越重視。而城市內部或周邊的景區也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中國傳統的景區當中,石雕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與景區整體相結合,幫助提升景區的整體美感。而石雕藝術的發展也是源遠流長,隨著其不斷的發展,古人將石雕與景區完美的結合起來。本文就針對石雕在現代園林景觀的主要設計形式以及石雕與景區要素的營造構景這兩點進行分析,從而為我國的景區石雕藝術的設計與應用提供相應的參考經驗。
一、石雕在現代園林景觀的主要設計形式
1.石雕景墻與石雕地面鋪裝
石雕景墻在景區設計當中被應用的最為廣泛。其自身的石雕藝術性既是景區當中一條靚麗的風景線,也是與景區中其他要素相結合的關鍵所在。由于不同的景區有不同的感官表現形式、有不同的美感,通過本身具備藝術性的石雕,表達出景區所要傳達的主題,使得景區與石雕相互結合。石雕墻除了可以與景區相結合,體現出景區的主題之外,還可以有效的劃分景區,將景區分隔成幾個部分,方便游人的游覽,將景區劃分為不同的主題與內容。景區為了方便游人的行走以及增加整體的美觀性,通常會在景區內進行地面鋪裝石雕板,而地面鋪裝采用石雕板既可以增加景區的文化底蘊,又可以提升景區的美觀性。這種地面石雕鋪磚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對稱的形式,另一種則是自然的形式,對稱形式采用統一制式的石雕板進行鋪設,而自然形式則是所有石雕板形成一幅整體的圖像。這兩種石雕板有各自的優勢以及觀賞性。
2.石雕橋與石亭
橋是景區當中常見的一種建筑形式。而石雕橋,顧名思義,即整棟橋的所有部件都由石頭雕刻成,且在橋上分布石雕圖案。由于景區當中的石雕橋分布在景區的河流或其他水源之上,因此,橋上分布的圖案大多于水中的生物有關,石雕橋不但可以美化景區的整體風景,增強景區水景的感覺,還方便行人跨過水源,可以說,是美觀性與實用性都具備的建筑設施。景區中基本都有分布亭子,亭子分為木亭、石亭以及水泥亭等。石亭的穩固性與美觀性相比較于另外兩種更加突出,石亭內的石桌與石凳上也分布有雕刻圖案,既為游客提供了休息的場所,也增加了景區的美觀性。另外,可以在石亭上雕刻對聯或者詩句,增加景區的整體文化內涵,部分景區為了進一步增加石亭的美觀性,會在雕刻完畢的石亭外部進行鍍金。
3.其他石雕應用設計形式
景區中的其他石雕藝術包括石雕欄桿、石雕園燈、石雕動物、石雕噴泉等。園林當中離不開欄桿,欄桿可以幫助游人行進,增加游人游覽的安全性。而石雕欄桿可以更好地與園林景區的整體相契合。石雕欄桿上的雕刻物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雖然內容相比較于其他的石雕藝術品較少,但大多以獅子、壽桃等吉祥的意象為主。欄桿并不是分布在景區的各個部位,而是以其實用性為主,在需要設置的地方設置,并依據實際情況設置具體的長度。石雕園燈的主要功能是為園區提供適當的照明,以滿足夜晚進行游玩的游客。為了保證照明的充足。石雕園燈分布在景區中較為廣泛,以保證滿足實用性的基礎上,與景區周邊的環境結合起來。為此,石雕園燈的造型也不盡相同,植物、動物、傳統燈具的造型應有盡有,其自身就組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配合著景區。
二、石雕與景區要素的營造構景
1.石雕與植物構景
正是景區的特殊性使得石雕發揮出遠超本身的美觀性。一座單獨的石雕,孤零零地看可能無法將自身的美發揮出十之一二。然而,將自身與周邊的環境結合起來,就發揮出遠超自身的美觀。因此,石雕不能脫離整體布局,尤其是植物布景,如果沒有周邊花草美景的點綴,石雕就會顯得呆板,不生動。石雕既可以作為主景,又可以作為配景,作為主景的時候,需要周邊植物環境的襯托,用花草襯托出自身的藝術性與觀賞性。作為配景時,則主要襯托周邊的植物,幫助它們更加的嬌艷。因此在石雕與周邊的植物互相襯托時,需要考慮造型,顏色上的適宜性。造型大多采用植物或者動物為主,而顏色則以冷色系為主,可以更好地襯托出植物的美。而且,將石雕置于植物中時,可以不進行基座的加工,節約人力與財力。
2.石雕與水景構景
一個景區當中離不開水,若是不存在水源,就顯得景區當中生氣不足。因此,水是園區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要對景區當中的水體進行充分的開發,保證其具備充分的美感。這就需要石雕與水體相結合。景區當中的水源分為活水與死水,即動水與靜水。不同的水體特性需要采用不同的石雕才能襯托出它的美,這也是景區規劃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動水中,石雕大多雕刻的是一種靜態的形象,與之相反,在靜水當中石雕以一種動態的形象存在。這種動靜的結合不但使得石雕更加真實具體,還使水體更加美觀。在一些景區的噴泉以及人造湖周邊,設有石雕欄桿,石雕欄桿上簡單的造型與水體相吻合,例如,雕有鯉魚的石雕與水體相互呼應,美觀性放大到極致,并且能夠保護行人,不讓游客墜入水中。而且,適宜的石雕形象與水體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意境。例如,溫馨的老人垂釣、飄逸的八仙過海等,這都是石雕與水景相結合的例子。
3.石雕與建筑構景
景區當中除了石雕還分布有其他的建筑設施,這些設施單獨的存在會顯得十分突兀,與周邊的環境十分不搭調,因此,在這些建筑周邊分布部分的石雕作為緩沖,既使建筑自身更好的融人周邊環境中,還可以增加環境的美感。并且,在進行建筑搭建時,可以采用一些石雕,將其融入建筑當中,例如建筑的承重柱,可以采用雕龍石雕柱,不但可以有效的承載建筑的重量,而且其自身就屬于藝術品,極大的增加的建筑自身的美觀性與藝術價值。與周邊環境相互呼應,相互協調,融為一體。在建筑的周邊設置一些人物的石雕形象,拓展空間的廣度與深度,使得眼前的區域層次感更加豐富,使得環境更加生動活潑,用生動形象的人物雕像增加環境的人煙氣息,增加景觀的觀賞性與韻味,提升游客的游覽體驗.由于石雕與建筑構景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才能正確設計,因此,在進行石雕設計時,需要專業知識充足的人才進行相關的形象與布局設計,才能保證最終景區的設計規劃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簡介]
楊慶聰,男,1970年出生于“中國石雕之都”泉州惠安,現為國家一級/高級技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優秀人才(技能大師)、全國鄉村青年民間工藝大師、首屆中國青年石雕藝術家、福建省民間藝術家,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農民、福建省勞動模范、
用心靈去感受,用技藝去體現,精心去塑造,從藝二十多年來,他不斷突破傳統,勇于開拓創新,在石、木、玉雕刻藝術上均頗有造詣。其獨創“造型大寫意、細部小寫實”的雕刻技法,注重藝術“形而上”的升華,作品重在體現思想、情感的傳遞和表達,展現出獨特的藝術神韻。作品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睞和好評,成為收藏和饋贈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