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壽山石雕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色彩斑斕晶瑩脂潤,深受收藏者的青睞。但是壽山石雕的發展問題。始終是業內外人士關注的熱點。從壽山石雕創作入手,分析壽山石雕的發展,希望能夠給予相關研究者一些啟示及借鑒。
[關鍵詞]壽山石雕;創作;發展
隨著資源不斷消耗,壽山石材價格不斷暴漲。背景濃厚的商業氣氛及短視行為導致過渡消耗壽山石資源,不僅不能夠體現壽山石的價值,反而降低藝術價值。在這種背景下,探討壽山石雕的創作以及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壽山石雕的創作
1.相由心生,意在刀先
對于藝術家而言,最基本的素養就是要有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之心,要有一種樸實、真誠的心態,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壽山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因此要懷著敬意去考量石頭、構思作品;不但要準確判斷其紋理、硬度,還要從表及里查看石頭的基本色彩及變化趨向。
相石、審石是創作的重要環節,藝術家稱這個環節為“一相抵九工”,是全面了解石頭的根本,因此無論雕刻家還是鑒賞家,要慧眼識珠,徹底看透石頭的預期模樣,只要做好了這一步,一件作品就成功了一半。相石主要是解決石材的瑕疵、斑駁以及裂痕等各種問題。因此,藝術家創作時,就要將精力多花在思考揣摩上,打泥稿乃至打石稿,反復思考,只要思考成熟就可以開展下一步創作。
2.精工細作
對于壽山石雕而言,精工細作是雕刻藝術中永恒的追求,只有精美工藝才會得到人們的欣賞和贊美。只有耐心和毅力才能夠做到工藝精益求精,藝術家必須要具備靜心、耐心、細心及恒心,缺一不可。石雕過程中每刀都要肯定、明確、柔美、有力及流暢,稍有失誤就無挽救之力。運刀要做到少一刀太少,多一刀太多,要恰如其分。
3.師古和創新相結合
對任何一門藝術而言,師古和創新是永恒的主題。師古是基礎課、必修課,一定要透徹、扎實,但是師古絕對不是盲目模仿,一旦將模仿和師古混為一談,那會出現滿大街的《踏雪尋梅》《十八羅漢》,這種現象對藝術而言是一種悲哀。經典作品大多是石頭特質和藝術家構思及制作渾然天成,成千上萬件雕刻,大多都是臨摹而已,因此創新對壽山石雕而言非常重要,即便傳統題材,也要出新。例如,作品《琴》《臥薪嘗膽》等,不但要有文化內涵,還必須要融人現代元素,讓作品講故事,還必須要引導觀眾去思考和回味。
4.形神兼備
不管哪種藝術,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面貌,也就是“相”,但是一幅佳作只有具備了“道”,才具有真正的藝術品位與價值。但是“道”脫離作品是不能夠存在的,只有二者兼備,即為形神兼備。一件壽山石雕精品,讓觀眾愛不釋手、賞心悅目,根本原因在于作品自身能夠引發欣賞者共鳴,對于雕刻家而言,不僅要有較高的工藝水平,還要賦予作品一種精神和文化內涵,從而引起欣賞者產生共鳴。
二、壽山石雕的發展
雖然壽山石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雕刻家、愛好者成千上萬,但是壽山石雕的發展依然是人們思考的重要問題。長久而良性的發展道路,還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人手:
1.堅定創新之路
任何一種藝術要長期發展,必須要高度重視創新。壽山石雕具有千年的底蘊文化,傳統的雕刻技法并非發展桎梏,而是發展的財富與營養,但是要在此基礎上發展,還必須融人現代元素,要勇于創新,這也是壽山石雕長久繁榮的必然要求。
2.提升精品意識
一直以來,壽山石在我國印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壽山石文化更具有深厚而廣泛的人文基礎,提高這種文化就應該尋找突破口。
首先,要加強理論研究,要從壽山石的歷史文化淵源、傳統工藝、發展脈絡等各方面入手,深入研究,形成一種濃郁的理論研究氛圍。
其次,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加大壽山石文化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喜愛這種石雕。
最后,加強精品意識,要具有產量服從質量的意識,千萬不能采用工業化的流水線生產模式,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浪費,充分利用壽山石資源多出精品。
3.引入外石補源
壽山石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如今已經瀕臨枯竭,因此就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引入一些質地上乘的外國石、外省石,確保壽山石相關的雕刻與從業人員相對穩定,彌補資源匱乏不足的現狀。從實況來看,外國石、外省石產量大,而且有一些品質不錯,但是要能真正取代壽山石還不行。例如,在2014年就有一批老撾石進入市場,對壽山石市場具有一定刺激作用,確保了市場繁榮。
隨著人們鑒賞水平的不斷提升,雕刻家要秉承藝術風格,不斷創新,才能夠確保壽山石雕的創作繁榮發展。
[作者簡介]
林忠,1977年生,福州人,師從王銓俤。福建省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福州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福州旅游職業中專學校壽山石雕專業講師,工藝美術雕刻工職業資格考評員。作品多次獲國家省級大獎。作品《仙山撫琴》被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