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壽山石在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作為中國的瑰寶,壽山石先是榮登候選國石榜首,然后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鍵詞]雕刻藝術;浮雕藝術;技藝
壽山石雕是一門奇與巧結合的天人合一的獨特藝術,同時又是融人詩、畫、書、篆、雕于一體的特殊綜合藝術。如今,壽山石雕刻藝術日臻成熟,其工藝之美,品種之多,雕琢之精,盛譽空前。作為造型藝術的一種,壽山石雕具有著獨特的自然美和鮮明的裝飾美特性。人們將主體的審美情感附著其中,并不斷凝聚擴大。壽山石雕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折射出的文化創意精神備受人們關注。
一、壽山石的雕刻藝術
據考證,壽山石藝術發展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壽山石雕刻藝術從前古時代極為簡單的技法,發展到如今具有現代特點且十分精細的薄意、浮雕、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和圓雕等技法,各種技法融會貫通。因此,如今創作一件壽山石作品,均廣泛、綜合運用各種雕刻技法,圓滿、完美地表現作品題材。而壽山石雕刻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究其刀法風格,有簡練、樸茂、深化、秀凌等。如在薄意雕刻、花鳥雕刻中,多用秀凌刀法;在人物圓雕、古獸印鈕雕刻中,多用渾化刀法。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壽山石雕刻藝術的雕琢主體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壽山石,無與倫比;而其形式美則來自精湛的雕刻技藝。只有技法合理、刀法嫻熟,才能創作出高度審美價值的雕刻精品。
有一個很完美的創作構思并不意味著作品的成功,還要有精妙的藝術表現手法。壽山石雕刻講究刀法,刀法的運用是作品表現的必要手段。還需要一定的造型功底,嫻熟的技藝表達、獨到的藝術見解是作品成功的關鍵。藝術是相通的,壽山石雕刻藝術與中國的傳統繪畫都是古老文化的瑰寶。因此,壽山石雕刻藝人不僅要關注壽山石的文化歷史,還要觸類旁通,對傳統繪畫也要有所了解。例如,利用中國畫中一些基本的理論、構圖方式,豐富壽山石雕刻的理論基礎。傳統美學中提倡“書畫同源”“詩情畫意”,為中國畫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在“藝術全球化”時代,中西方藝術不斷碰撞,從沖突、對話到融合,壽山石雕汲取了抽象藝術的創作特征,對雕刻對象可以進行大幅度的偏離或完全拋棄對自然對象外觀的刻畫。
二、浮雕藝術發展
浮雕藝術在全國各地無處不見,無時不在,有著悠久的歷史。例如,開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集中了古代雕刻藝術的精華。洞內佛龕林立,浮雕出完整的佛教故事,龕楣上的雕刻形象如同連環畫。
福建各地古代的浮雕作品更是不勝枚舉。泉州開元寺院內仁壽、鎮國兩塔上的浮雕十分典型。塔內的浮雕佛像有80尊,有的慈眉善目,有的雄壯偉烈,有的莊嚴秀麗,有的剛健威武,具有宋代的風格。
浮雕的創作、欣賞或評價離不開人的審美,人的需求更是決定了浮雕的形態變化,負載需求與功能的形態作為外在表現又為人的需求服務。因此,從根本上說,形態的設計并非為了形態本身,而是為了人,為了創造更美的生活環境,更舒適宜人的心理體驗。浮雕是一門視覺藝術,主要作用于人的心理。對觀賞者心理上的把握,將更有助于浮雕的設計創作。
三、壽山石浮雕藝術
1.壽山石雕刻技法
壽山石雕創作中,根據石材、石色,通過相石、構圖、因材施藝,并結合雕刻中浮雕、圓雕、薄意等不同的表現技法,賦于石材以藝術生命、文化內函。浮雕就是介于圓雕與薄意之間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它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壽山石雕因其自身固有的特點,浮雕技藝的應用,能夠達到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實現“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和諧統一。壽山石雕創作在結合石材、石色時,在浮雕畫面設計上應強調滿而不堵。即在于“透氣、貫氣”;靜中有動;以實表現虛;在滿的構圖中求空靈,即實中見虛。
2.浮雕藝術種類
隨著浮雕技藝的不斷發展,依據雕刻的深淺程度浮雕漸漸發展為高浮雕和淺浮雕兩類。高浮雕技法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圓雕,部分手法甚至完全采用圓雕的處理方式;薄意創作講求中國畫理,筆墨韻趣,“自以刀筆寫意為尚”,與之相比,高浮雕創作注重近景、中景、遠景的國畫構圖關系,重在追求構圖的立體效果。因此,在塑造空間感方面,高浮雕比薄意直接一些,而同圓雕相比,它又趨于平面化。高浮雕主要依循原石形體的凹凸起伏而因勢造型,因地制宜地施展不同的技藝手法,在原石自然美的基礎上挖掘出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3.浮雕藝術特點
壽山石浮雕側重于畫面構圖,能夠較好地體現石材的天然情趣和俏色層次,因此高浮雕不僅用于表達古典文學中的歷史故事,而且可以表現現代題材,尤其很適合于表現面宏大、人物眾多的題材。
在石材的選取上,浮雕的要求還是較低的。和圓雕相比較而言,許多薄的不能用于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于浮雕。近些年,浮雕中有很多作品是巧妙利用了石料上的許多被稱為“皮”的部分。如果原石質地好,但存在瑕疵,即可以高浮雕為主,充分結合圓雕、薄意和鏤空雕的技藝,完滿地展示出原石經藝術創作后散發出的特有的價值。高浮雕的畫面往往具有很濃郁的中國畫風格,這就要求原石色彩對比度要強。
壽山石雕的最大特點恰恰在于“巧色”的利用,即根據原石表面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初步構思,雕琢內里之后若遇見其他顏色還需進一步地構思。而以高浮雕為主,結合圓雕、薄意和鏤空雕等多種技藝于一體的雕刻手法最能把“巧色”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也最能展現出“因色取巧”的工藝水準和美學價值。
浮雕就是在石面上雕刻凸起的物像,在浮雕作品中,只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對其背景部分全部或者局部鏤空,這稱為透雕。壽山石浮雕講究石面的寬大平整和石料的色界分明。兩層色界的壽山石,可以在上層石色上進行雕刻,而將下層石色作為襯底,或者薄意于襯底之上,就如同浮雕與壁畫上下交相輝映一般。色界層次多的,可以用來雕刻高浮雕的作品,這樣產生的藝術效果會更加理想。
在壽山石資源日益稀缺的現實境況下,浮雕技藝能夠充分依循“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因色取巧”等諸種技藝準則,實現作品之“自然美”和“藝術美”完美合一的宗旨,這是開拓壽山石雕創作的新思路,更是立足于壽山石這一不可再生之稀缺資源的基本事實而展開的藝術加工與創作技巧。
[作者簡介]
陳發,男,1978年出生,先后師從工藝美術師肖學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益晶學習壽山石雕刻,擅長圓雕、浮雕、立體雕技法,作品因石取巧,善于以現代的雕刻技法結合古詩詞進行創作,作品意境優美,畫境空靈,具有美好的田園氣息,深受海內外藏家的青睞。現為高級雕刻藝術師,
中國寶玉石協會會員、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理事、壽山石行業協會會員、民間優秀青年雕刻家。
作品《杏林逍遙圖》《秋江霞韻》《一馬當先》榮獲福建日報社主辦的“風華杯”大賽大獎;作品《水鄉情》榮獲第七屆上海玉石雕刻“神工獎”大獎;作品《碧水行舟》榮獲第八屆上海玉石雕刻“神工獎”金獎;作品《絲綢之路》榮獲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優秀獎;作品《清溪漁樂》《泛舟清江》榮獲第二屆、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大賽福雕獎金獎;作品《春江水暖》《夢回水鄉》榮獲第二屆、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大賽銀獎;作品《泛舟秋水》《夢回水鄉》《江上漁者》分別榮獲福建省寶玉石協會主辦的“神藝杯”大賽金、銀、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