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寶庭是一位著名的雕刻大師,尤其古獸、仕女方面的題材堪稱一絕。經過近七十年的雕刻生涯,周大師耕刀不輟,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周大師以藝術成就和獨特的個人魅力影響著廣大的壽山石雕刻者,因此,結合自身雕刻經驗,對周大師的古獸三絕進行探究。
[關鍵詞]壽山石;雕刻;古獸三絕
在周大師藝術生涯中,特別是到了晚年時期古獸題材作品最負盛名。僅僅晚年時期周大師就創作了百余枚古獸樣本,留給后人古獸雕刻樣本,對后人傳承古獸雕刻技法和精髓具有促進作用。周大師雕刻的各種古獸題材包含獅子、鱉、鳳、龍等,大多具有賀壽、辟邪、求子等祥瑞意義,尤其是周大師雕刻的獅子、螭虎和鱉魚堪稱“古獸三絕”,探究三絕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獅子
在漢代,獅子是印度使節作為貢品傳人到中國。在佛教的影響下,獅子成為了中國的靈獸。在演變過程中,獅子和中華文化得到融合和發展,從異國風情的人獅相斗到獅子戲球的和諧統一,獅子逐漸轉化成和中國傳統龍鳳并齊的中國獅,而且傳統神獸成為中國象征之一,具有安吉、辟邪等各種功能。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獅子成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藝術題材,逐漸程式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獅子形象也在不斷演變,經過神異化轉變到寫實化,從寫實化轉變到世俗化。我國最早出現的獅子雕塑是在東漢時期,當時獅子處于神異化階段,獅子頭上長角、身有雙翼,整體造型粗獷簡練。到南朝時期,獅子趨于精細華麗、造型清秀俊朗。在唐代時期,獅子逐漸趨向寫實,出現蹲坐式的造型,在這個時期獅子形象是為皇家服務,自然獅子表現出雄健威猛的態勢。到宋代,獅子造型上身體變小,逐漸開始出現綬帶、鈴鐺等精美裝飾。
周大師的獅子具有渾厚雄健、柔美靈氣、形象俏皮、憨厚可愛的特征。無論是群獅戲耍或是母獅護犢,均具有富人慶偉,這也是周大師獅子的最大特征。尤其是吐舌獅題材的雕刻更是罕見,這個形象具有印度風格,同時也是我國南朝時期的獅子造型。但是在我國傳統思想中,舌頭象征“靈根”,宜藏忌藏,所以在后來的文化融合時,吐舌獅這個形象就逐漸消失。
在壽山石雕中,很少有雕刻家會把獅子雕刻成抬足這一形象,因這種形制無論是雕刻技法還是作品整體平衡處理上,都難易拿捏。因此,很多雕刻家在雕刻獅子形象時均通過靜態蹲式感體現出獅子的威嚴。但是周大師雕刻出來的獅子形象,并非單調的低頭直頸呈現四平八穩之態,大多都是回首、戲球、仰天及蓄勢待發等各種動態形象。即便是靜態蹲坐的獅子,都會通過姿勢及尾巴、肌肉及足部等體現出潛在的動態感。
二、螭虎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螭虎是一種異獸,相傳是龍子之一,因與龍相似、無鱗。螭虎這種形象在戰國后的玉器上比較常見,具有力量、神武、王者風范及權勢的文化寓意。
而周大師所雕刻的古獸作品,都呈現飽滿雄壯態勢,但是螭虎卻不相同,身體比較細長。這種態勢是周大師螭虎形象的典型特征,和其他雕刻家雕刻的頭和身體粗細一樣的螭虎有差異,因此周大師所雕刻螭虎又稱之為“鐵線螭”。
周大師的螭虎作品主要表現為動態,但是大多數是穿環或者穿壁題材。有雙螭穿環、單螭穿環、三螭穿壁等,而其他的壽山石雕刻家一般都是雕刻成四平八穩、威武雄壯的螭虎形象與周大師的有差異。
螭虎穿環作品面部雕刻細致,身體沒有雕飾,腿部線條有力,尾部裝飾具有極強意味。而且螭虎面部均表現張口露齒、雙眼圓睜,眼尾均有一條延長的平直線,一直延伸到耳后,頭頂長條獨角,尾部分成兩叉朝兩邊彎曲卷起呈云紋狀,后足刻畫有力,猶如老虎的四爪足,靜勢表現出盤踞穩固之態,螭虎整體動感十足、繁簡結合。周大師的單螭非穿環形象主要在印章鈕頭上,因受石章空間限制需要根據石章形態進行雕刻。
三、鱉魚
傳說魚躍龍門就變成龍,上古時代有金銀鯉魚準備躍龍門,但是因偷吞海中的龍珠,最終成為龍頭魚身形象,就被稱之為鱉魚。周大師雕刻的鱉魚和傳統的“龍頭、魚尾、龜背”龍體形象不同,他雕刻出的鱉魚是龍頭魚身,身上布滿魚鱗且有雙翼,尾部或成獅尾形或成末端分叉朝兩端卷曲彎曲狀。
周大師的鱉魚作品大多數都是頭頂有雙角,極個別有獨角。表現魚鱗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魚鱗狀,整齊有序;另一種是圓圈狀體,大小不一、排列不均。尤其是圓圈體現魚鱗方式,是周大師結合現實生活的“石頭魚”形象及三角蟾蜍背上的疙瘩創造出來的新魚鱗方式,具有其獨特之處。
[作者簡介]
葉承基,字一石,福建羅源人,1995年師從雕刻藝術家姚仲達,學習印鈕藝術,擅長古獸,精工博古。2003年創立“步雍居工作室”,印鈕作品注重整體造型的古樸與形體線條的流暢。現為國家高級(一級)技師、青年雕刻名家、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福建省寶玉石協會理事、羅源工藝美術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