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壽山石雕秉承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以形寫神”的創作理念,無論是宗教雕刻、動物雕刻還是人物雕刻,都十分注重意象的生成,壽山石雕人物作品以佛教題材居多,包括彌勒、羅漢、觀音等不同人物造型,其中,彌勒佛像是人物雕刻中一個重要內容,千百年來,通過眾多工匠和雕刻者的妙手生花,創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笑容可掬、千姿百態的彌勒人物形象,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
[關鍵詞]壽山石雕;人物雕刻;鑒賞
被譽為中華瑰寶的壽山石,因其“溫潤光澤,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雕刻,壽山石雕以其精準的雕刻工藝和巧妙的結構布局,一經問世就得到眾多文人雅士和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壽山石雕在藝術風格上有獨特之處,同時在雕刻技法和表現手法上也獨樹一幟,石雕題材廣泛。包括人物、動物、山水、花鳥、供佛用品、日常用品等,不勝枚舉,雕刻技法高超嫻熟,藝術水準極高。自古以來,壽山石雕就是達官貴人所鐘愛的收藏品,也是文人雅士的把玩之物。近年來,隨著文化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壽山石以其豐富的色彩,優美的質地也成為了收藏界的一顆明珠,價格逐年遞增,升值空間巨大。
一、傳統壽山石人物雕刻
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壽山石雕在人物創作上也強調意境的渲染和精神的傳遞,在人物形象上并不過分追求人體的精準塑造,而是多從感覺出發,并通過一定的夸張、變形達到意象塑造的藝術效果。常常運用簡練明快的刀法和線條,給人以簡潔、凝練、一氣呵成的藝術享受。追求以少勝多、意猶未盡的藝術效果。壽山石雕人物造型和技法的獨到之處,可以從許多石雕作品中看出。
二、壽山石雕彌勒雕刻鑒賞
彌勒是梵文的漢語意譯,為親切、慈愛的意思。彌勒是我國繪畫、雕刻等文學藝術形式中重要人物形象,自古代開始。壽山石雕中出現了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特別是元代以后,大肚盤坐、喜笑顏開的彌勒佛形象開始在中國寺廟中流行,自然而然壽山石雕也以此作為重要的一個創作題材,歷代的石雕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個形象各異、栩栩如生的彌勒形象。
壽山石色彩豐富,柔軟易攻,給雕刻創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很多石材潔白如玉、一塵不染,用來雕刻人物最合適不過。一般來說,人物臉部選純色的石材進行雕刻,接著安排頭,身體,手腳,因材施藝進行創作。一般的石雕彌勒佛像以圓雕為主,雕刻彌勒時不僅要注重選材,還要根據壽山石的不同顏色進行布局,彌勒的面部和身體要為純色,或卷發或光頭,雙耳垂肩,形態圓潤飽滿,面部表情和藹自然,刀法流順,或袒胸露肚或身穿袈裟,衣節飄逸自然。千百年來,彌勒雕刻,品類繁多,各有特色,每一件彌勒像都傾注了雕刻者的心血和付出,也體現了不同雕刻者的創作意向和雕刻風格。
三、彌勒雕刻佳作欣賞
說起壽山石人物雕刻,就不得不提及清代康熙年間的一位著名壽山石雕刻大師周尚均。因其能根據壽山石“柔而易攻”的特性,因材施藝,技法高超,在石雕屆被譽為“當朝第一名手”,他的作品用來專門供奉朝廷,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此人尤為精通人物雕刻,刻畫的人物形象各異,妙趣橫生。
還有一種創作類型,是在印章上進行彌勒佛像雕刻,使印章具有了欣賞和實用雙重價值。有一款題為《彌勒佛鈕壽山石烏鴉皮印章》的精美雕件,重約712g,取材結晶凍石,石質細膩,表面瑩潤光滑,彌勒佛笑容滿面,慈祥和藹,顯得尤有韻味。底部印章刻有西方三圣,為佛教之物,非常罕見。這款《彌勒佛鈕壽山石烏鴉皮印章》以簡潔的造型,細膩的雕刻手法,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實屬難得的藝術精品,值得收藏。
壽山石雕巧奪天工、因材施藝,技法多變,風格迥異。更追求“文人畫”的意境,極具材質美、工藝美和意境美的審美特性,同時將中國古代哲學的真、善、美、圣、群作為作品的文化底蘊,為壽山石雕的藝術發展增添了新的審美內涵與情趣。在雕刻藝術的現代發展中,我們更要發揚和傳承好這門古老的高超技藝,讓它的藝術價值發揚光大,并一直流傳下去。
[作者簡介]
宋繼武,現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高級技師、工藝美術師、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副廠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石雕刻藝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