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壽山石雕是中國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的藝術魁寶。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壽山石雕藝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流派,不但繼承了傳統工藝,同時融合了現代元素,使得壽山石雕藝術成為現代藝術的產物,闡述了傳統工藝瑰寶,在此基礎上探討傳統工藝和現代元素的融合。
[關鍵詞]傳統工藝;現代元素;壽山石雕
壽山石主要分布在福州市的北郊壽山附近,開采困難,資源稀缺。壽山石雕源遠流長,不但是中華藝術魁寶,承載著歷史演變,更是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如今,壽山石雕工藝快速發展,這種石雕天生麗質,其觀賞價值、收藏價值及藝術價值等均較高。
一、傳統工藝的藝術魅力
壽山石雕的傳統工藝主要包含圓雕、浮雕及鈕雕三種類型。下面就對這三種類型的魅力進行闡述。
1.圓雕
這是一種最廣泛的石雕,圓雕技法與壽山石人物雕刻互相契合,從而能夠全方位進行展現。圓雕歷史悠久,在清代圓雕技法得到極大提高。古代壽山石雕以簡潔的筆觸,并遵循形神兼備的原則,展現了最為豐富的藝術形象,而且為了延伸人們視線,無論是動態還是靜態,均營造出獨特的立體感。尤其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生動、逼真地刻畫出人、仙及佛的形象。而且依照嚴格的比例要求,打胚時就要重視作品的角度與方位的和諧統一。通過簡練、鮮明的形象,以精煉技法深入塑造出獨特的典型人物。
2.浮雕
這種石雕主要是一種裝飾中的雕刻技法,被雕刻家廣泛使用。浮雕具備半立體感,重點是從前方位體現雕刻物體的形象,與圓雕立體感不同,浮雕的后方即簡略雕刻。明清時代,浮雕技法體現出裝飾性效果,其中壽山石硯最具有代表性,浮雕技法主要使用在石硯四周及印章方柱四面。壽山石生長在巖石的縫隙間,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無法成片開采,因此壽山石體型并不大,和傳統浮雕作品相比差別較大。但受傳統浮雕藝術影響,壽山石雕獨成一格,有其獨特藝術魅力。壽山石浮雕色階分明、石面平整,外層石為景物,底層石是襯托,形成自然套色,具有極佳的裝飾效果。
3.鈕雕
鈕雕主要雕刻在印章上部,起初僅僅系結穿繩,具有裝飾作用。直到明朝,鈕雕才發展成壽山石雕的特殊品種與藝術,既而興盛。明清后,雕刻內容更為豐富,手法也更精致美觀,逐漸擴展到人物及博古圖案等各種類型。
二、傳統工藝和現代元素的融合
1.微雕和傳統工藝融合
在選材上,壽山石不含半點裂痕和雜質,因此就要絕對精純才能確保雕刻順利進行。如今微雕作為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其發展速度非常快。在殷商時代,微雕就在甲骨文中出現了,但把微雕使用到壽山石雕還是一種創新舉措。當代一些藝術愛好者認為,壽山石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寫書材質。所以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藝術愛好者就將微雕藝術創作使用到壽山石上,將中國繪畫和書法等各種技巧運用到壽山石雕上,最后獲得不錯的成效。
2.機器雕與人工雕相結合
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機器逐漸代替一些古代純手工的制作。為提高制作效率,壽山石雕無法避免走上機器雕刻的道路。壽山原石的體積較大,因此打磨時就需要人工處理,一旦把握不精準,就要花費許多時間,而且極易。如果采用機器切割石料則精準、省時。
3.現代元素和壽山石雕融合
中華民族文化具有幾千年傳承歷史,是先輩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受到古人信仰、生活方式的影響,傳統壽山石雕所選題材基本上是花鳥、人物及神佛等。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模式的變化,無論是信仰還是審美情趣上,均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在壽山石雕傳統題材基礎上,就需要將現代新元素融人造型中,同時中國人的懷舊情結比較明顯,在傳承先人的經驗基礎上要不斷創新和摸索,體現出壽山石雕的歷史文化價值。
總而言之,壽山石雕是數代人智慧的結晶,其中也融合著現代人的思想,是我國的藝術瑰寶。要將傳統工藝和現代元素相融合,從而促進壽山石雕更好地發展。
[作者簡介]
林鳳妹,1959年出生,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歡歌》《冬日雙熊》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大展中獲獎。并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藝術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