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石頭情有獨鐘,作為中華瑰寶之一的壽山石更是在人們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壽山石雕在各種玉石雕刻藝術中堪稱石藝奇葩,這種凝聚著大自然精華的靈性彩石,其雕工精細、色彩麗質、造型逼真、氣韻生動,充溢著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魅力,為越來越多的藝術欣賞者所青睞。欣賞壽山石雕,如同欣賞一幅國畫,入景于目,入情于心,細細品味,才能品出其深邃的內涵和靈動的神韻。一塊普通的壽山原石,一旦被技藝深厚的雕刻師看破其中的一縷乾坤,下手施刀,它的一段嶄新的旅程也就開始了,也會因此變成一件罕有的佳作,正所謂“化腐朽為神奇”。
[關鍵詞]雕刻技法;藝術性;壽山石
一、壽山石藝術的審美價值
石文化在我國由來已久,壽山石在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壽山石的種類非常多,質地溫潤、色彩斑斕、紋理豐富。藝人們巧妙利用原石固有色彩和肌理,順應材質本身的美感和屬性,巧妙地安排畫面,達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統一。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增長,人們開始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壽山石雕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折射出文化創意精神而備受人們的關注。
二、壽山石藝術的發展取向
福州的壽山石作坊主要集中在鼓山腳下與壽山鄉相鄰的晉安區樟林村。他們主要采用就地取材、產銷結合的生產模式。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更多的人開始注意精神上的享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壽山石雕。雖然壽山石雕市場需求擴大,但是壽山石雕的生產存在兩大問題:首先,壽山鄉的原石產量逐年減少,整體的生產力下降,生產規模大幅度縮小,很多手工作坊因無法維持生計而大幅度“縮水”。其次,市場上還有一部分壽山石雕刻手工作坊主要以薄利多銷的生產模式經營,做工粗糙,只求速度不求質量。如果生產者和消費者沒有重視這些問題將會對壽山石雕刻這一產業帶來嚴重的影響,那么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壽山石文化也會因此而貶值。針對壽山石雕刻未來的發展取向,提出一些個人看法,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考慮。
1.創作方法
雕刻師拿到一塊壽山石,首先要做的就是“相石”。“相”就是觀察,對石材的質地、形態、紋理和色澤有一個初步的把握,然后進行雕刻題材的選擇與表現形態的設計,最后用手中的雕刀在珍貴的壽山石上創作。總的來說,壽山石雕刻就是“因石配工”,石材適合做什么,就把它雕刻成什么,只是在題材的選取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壽山石溫潤脂膩,晶瑩璀燦,柔而易攻,若有裂縫或者瑕疵,可以通過巧妙處理得到彌補,其余部分應盡量留白。就好比畫山水寫意,不過寥寥幾筆,卻已表現出了深遠的意境和神韻。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雕塑這東西無非就是該雕的雕掉,該留的留住。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實際上卻隱藏著很深奧的道理。作為一個從事壽山石雕創作近二十年的工作者,我對羅丹大師的精辟論述體會尤深。在石雕創作中何以做到該雕的雕,該留的留?即如何真正做到取與舍的辯證關系?我認為,應該從傳統文化的歷史高度去認知。在幾千年綿遠悠長的中國文化藝術長河中,歷來注重文與道的有機結合,形與神的和諧統一。不管是千古流傳的文學作品,還是千姿百態的造型藝術,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孵化出一條人人格守、時時遵循的規則,那就是文以載道,形以傳神。人物雕刻是壽山石雕中的一大主要品類,而雕刻界常以“做人難”這句人生處世俗語來形容人物雕刻之難。雕好人物不但要真工夫的形似,還要表現內在思想的神似,從而形神兼備,達到造“形”傳“神”。
2.雕刻形式
石雕不易克隆,其中諸多“因材加藝”之妙法,歷經了幾代民間雕刻藝人實踐的積累與經驗得來,尤其是關于“俏色”的運用。壽山石雕工藝多以“巧”為一大特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巧妙構思,是整個創作過程中最費時與耗神的過程。靈感一旦觸發,源源不斷的創意就像行云流水,賦頑石以生命及靈魂。面對當前藝術品市場的風云變幻,雕刻家要保持冷靜。如今的雕刻市場已逐漸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這無疑為每位雕刻者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對促進壽山石雕刻藝術的發展十分有好處。壽山石雕是雕刻者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這也要求雕刻者要不斷創新。只要對壽山石雕藝術保持著一份真誠和執著,相信任何人都能在壽山石藝術這塊土地上收獲自己的夢想和財富。
3.創作觀念
與大多民間藝術一樣,壽山石雕刻也是通過拜師學藝、手口相傳的模式傳承下來,不像其他藝術有系統的科班傳承模式。因此,在傳承中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如雕刻技法的模式化、題材的概念化。真正的藝術有血有肉、有情有魂。創造是藝術的靈魂,藝術不只是對生活的再現,把生活中想表達的東西像照片一樣一成不變地地雕刻出來,能做到完全寫實也實屬不易,但是若能從生活中總結出那么一點屬于自己的見解,給人以一種妙不可言的突破形式,這也是藝術創作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中國唐代畫家張躁提倡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主張既要觀察生活形象,又要重視主觀感受。中國傳統美學講究“象形”和“達神”,也是我們在壽山石創作過程中所要達到的效果,而不是單一的重復、刻制。若一味地模仿,不提倡創新,即使效仿得再好,也只能算是臨摹、復制而不是創作。隨著中西方傳統藝術思想的融合,壽山石更應該學習和借鑒當代藝術的創作理念一一追求自主,打破一切固有或已有的形式甚至理念,從創作觀念上打破傳統,不再墨守陳規。壽山石雕刻家潘驚石考慮到作品的藝術性和審美效果,在作品《一片相思》的雕刻中最大限度保留原石的材質美,僅在一小片黃皮上雕一片黃葉,但是作品表達了“一葉知秋”的相思。
與其說“物以稀為貴”,還不如說文化積淀才是其真正藝術價值的體現。壽山石雕刻者要持守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雕刻技法是雕刻藝術性的前提,雕刻藝術性是雕刻技法的升華,兩者相輔相成,需要不斷辯證思考、相互提升,在此基礎上壽山石雕刻者才能有更多的升華之作。
[作者簡介]
盧振秀,1977年生,福建福清人,畢業于福州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現為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中國收藏家石雕藝術大師、福建省優秀青年雕刻藝術家、省民間藝術家、福州市工藝美術二級名藝人、工藝美術師,福建省民協壽山石專業委員會會員
,現任福建省壽山石福清聯誼會副會長。1995年從事壽山石雕刻,師從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明,并得到雕刻大師林亨云、王祖光的指點,經過不斷的努力、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雕刻技法,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2008年作品《海底世界》榮獲“中國收藏家喜愛的工藝美術大師評活動”金獎;2012年作品《步步高升》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2012年作品《吉祥雙寶》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金獎;2013年作品《富貴在手》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師精品博覽會金獎;2014年作品《手中寶》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銀獎;2014年被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授予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等,作品《田黃項鏈掛件》被中國壽山石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