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媽祖信仰是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理想、對美好品德的崇仰。人們相信媽祖的神力,并通過各種廟宇的建造、神像的塑造以及各種祭祀活動,表達著自己對其信仰的虔誠,媽祖信仰的不斷演變與發(fā)展,造像藝術也展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媽祖神像的雕塑更是民間神像藝術中杰出的造型藝術。
[關鍵詞]媽祖造像;歷史演變;造型藝術
根據(jù)史料,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從不同的封位上我們可以看出,媽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不斷的上升,這種信仰也在不斷的升華。這種封號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媽祖形象的塑造,也使神像藝術不斷的演變。
一、宋代媽祖的“夫人”形象
宋代是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媽祖信仰便源于宋代,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封媽祖為“靈惠夫人”(圖1),這是史料記載中最早的封號,也是給人們最早的媽祖形象。現(xiàn)福建白湖廟中所供奉距今有850年歷史的宋代媽祖神像,就是以南宋朝廷賜封為“靈惠夫人”為形象所塑造出來的媽祖神像,此尊媽祖像高73厘米,寬28厘米。宋朝木雕媽祖像,頭梳高髻,并無披霞戴冠,面容慈祥。雕刻樸實大方,刀法簡練,注重人物形象的氣質,講究神韻。沒有過多華麗修飾和神化語言,卻能顯示出宋代古老而獨特的雕刻工藝。
另外,現(xiàn)存世的唯一一尊宋代媽祖銅身造像供奉于長島顯應宮壽身殿內。北宋宣和五年(1123),媽祖受封為“順濟夫人”,此尊媽祖像就是順濟夫人的形像,鑄造于宣和七年(1125)。通高140厘米,寬90厘米,重約430千克。為擁圭坐姿像,面部豐腴,體態(tài)清秀,神情嫻雅威儀。服飾較簡素,外飾云衣,主衣為博袖女裝禮服,腰束官帶,中飾紳黻,衣褶自然飄逸。其造型風格與宋代繪畫中的侍女人物或石刻造像極相似。
雖然媽祖是人們幻想出來的神,但是這兩尊宋代造像卻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真實寫照,其神態(tài)都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由此可見宋代的神像雕塑在藝術造型上少了濃重的宗教氣氛,更注重于現(xiàn)實生活,善于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雕塑工匠們充分發(fā)揮了他們的主觀性和創(chuàng)造的才能,把宗教信仰中的神完全變成了現(xiàn)實生活中活靈活現(xiàn)的人。雖然把神像世俗化了,但是使宋代的雕像更富有現(xiàn)實的生活趣味,也更具藝術性。
二、元朝的“天妃”媽祖
元朝朝廷對海運事業(yè)更為重視,一方面繼續(xù)推行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另一方面開辟大規(guī)模海上漕運。這時期泉州作為海外通商大港受到格外的重視,因此把媽祖直稱為“泉州神女”“泉州海神”,并把媽祖升格為“天妃”。媽祖信仰得到了最廣泛的傳播,元世祖下詔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各地普建天妃廟,此為元朝首次加封。隨著對媽祖信仰的推廣,封號的變化,元朝的媽祖造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明代,由于媽祖信仰遭受質疑,人們拆毀媽祖廟,毀壞神像。所以元代風格的媽祖雕像(圖2)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的很少。據(jù)今唯一發(fā)現(xiàn)的元代媽祖雕像現(xiàn)存湄洲,媽祖頭戴頗似“鵝頭”的姑姑冠,全然一位元朝貴婦打扮,已經(jīng)沒有一絲宋代南國女子的模樣了。其雕像面如滿月,額貼花鈿;大袖長服,多重裙裳。腰下彩綬隱隱垂露,足上花辦形高頭履輕輕張揚……均帶有晚唐遺風。因有君王敕封,故而媽祖頭戴通天冠,前后各有6條珠串垂旒。又因不是真命天子,故而媽祖得雙手捧笏,須作稱臣之狀。畢竟媽祖是宋朝人氏,宋時后妃的服飾特征亦在雕像上顯現(xiàn):通天冠左右側均有一只鳳,強調當時流行的鳳冠肩上的霞帔,亦有宋朝的上層著素。宋時還流行紗羅,工匠便在雕像的衣紋中“制造”出如煙霧的“狀態(tài)”,足見工藝之精湛,一改宋代的世俗化。使媽祖造像如宮廷清秀,高貴凝脂。
三、明清媽祖造像藝術
明代,媽祖信仰轉為衰落,封號最少。但媽祖信仰,并未就此消亡。到了明末,由于道教和佛教開始介入,媽祖由此進入更為精彩的富于佛道意蘊的神話世界,使媽祖形象得到新一輪塑造。這個時期媽祖的神像塑造更增添了一層濃厚的宗教氣息。
“天上圣母”是民間給媽祖最高的尊稱。清代以來,媽祖信仰進入發(fā)展的全盛期,從康熙到同治近200年間,受6位皇帝10余次加封,媽祖的稱號由明代的“天妃”升至“天后”。媽祖神像之雕塑在這個時期也得到了最大的發(fā)展,在造型上它表現(xiàn)了我國優(yōu)雅女神美的另一層境界,雖然明末受到道教與佛教的影響,但其神像還是有別于其他觀音菩薩的形象創(chuàng)造。雖然這些神像都同為女性神明,然而由于信仰的關系,媽祖還是有她特殊的風韻和造型。
雖然神像都是用于供奉。但這個時期媽祖神像的演變不僅表現(xiàn)在其形象的塑造上,更多的卻是顯示在其形式的多樣化上。媽祖神像在其形式上便有了“硬身”(圖3)和“軟身”(圖4)之分。“硬身”像即圓雕像,有木雕、石雕、泥塑、瓷塑、銅鑄等;“軟身”像是用香木分別雕成身體的各個部件而后組裝,四肢關節(jié)可以轉動,便于更新衣袍。民間藝人對媽祖及從祀諸神的塑造與刻畫,也反映了敬神者的祭祀心理和審美觀念。由于神像造型的多樣化,民間神像在造型藝術與形式創(chuàng)造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
福建尚藝園林古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