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是四川省“十三五”期間的一項重點工作,四川省文聯致力于以文化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金秋十月,恰逢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省文聯相關負責人帶領全省70余名藝術家,在6天時間里,奔赴雅安市石棉縣、涼山州德昌縣、冕寧縣和攀枝花市鹽邊縣,開展“喜迎十九大文藝助力脫貧”——文藝惠民活動和采風創作。一路上,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群眾送來一場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有極高專業水準的精彩演出、有飽含激情的筆會,還有田野調查式的細致采風。省文聯一直積極開展優勢文藝扶貧系列活動,近年來,更是組織藝術家走遍了省內偏遠貧困地區,包括藏區阿壩縣、苗族聚集地宜賓興文縣、樂山峨邊馬邊縣等。本次文藝惠民行動是繼續發揮文聯職能,開展文化扶貧新常態的再出發;實施精神塑造工程,增添文化扶貧新引擎的再啟動;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培育文化扶貧新載體的再進行。
面對精準扶貧的時代課題,省文聯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思想上明確:文化扶貧首先是從文化和精神層面提高貧困人口素質,通過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文娛生活質量的提高,把文化、教育、科學普及與滿足農民群眾求知、求富、求樂的要求,以及與發展農村經濟緊密結合起來,使本省文化更好地為本省經濟建設,特別是尚未脫貧的農村這個中心服務。
文聯最大的優勢是集聚文藝人才,有著廣泛的社會覆蓋面,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由此,省文聯找準了精準扶貧工作的切入點、突破口和有效途徑。為全省精準扶貧工作宣傳鼓勁、助威增勢,深入展示四川扶貧行動的巨大成果和四川盆地廣大農村發生的喜人變化,重點打造了一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準扶貧主題文藝工程和品牌活動。
本次文藝扶貧活動,在將近一周的時間里,藝術家們的腳步跨越四川境內三個不同地市州。紅格鎮新村排排小洋樓間,表演者的舞臺魅力在這里永恒定格;傈僳族沙壩鄉山水間,書畫家的翰墨香在氤氳迷漫;彝族鄉上山濕滑小路,采風者的睿智腳步在久久回響。藝術家們真切感受廣大農村脫貧攻堅、跨越發展的盛世華章。通過他們獨特的視角,展現不同地區的美景和各地日新月異的輝煌成就,以此來歌頌偉大的黨和祖國,用文藝的力量激發廣大農民和干部群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干勁與激情,以更優異的成績來迎接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
實踐文化扶貧行動播種文化之根于心靈
本次活動,在德昌縣體育館的文藝惠民演出,場面最熱烈、反響效果尤其好。現場贈送書畫環節,德昌中學的三名學生,被著名諧劇演員叮當邀請到臺上,贈送給他們書畫家的作品,并寄予他們在學習和成長方面的厚望。這三名學生親眼見到電視上才能見到的諧劇明星,曾帶給他們無數快樂的巴蜀笑星就近在咫尺,捧著川內一流藝術家的書畫作品,在臺上顯得無比激動和喜悅。作為旁觀者,透過少年熾熱的眼神,筆者真切感受到他們蓬勃而起的藝術心靈體驗。筆者想起自己如他們現在一般的年紀,在香港紅館見到陳奕迅時的模樣,一樣的激動和熱情。如果說筆者當年屬于狂熱,對香港流行文化的莫名傾慕,無外力引導且野蠻生長,那么今天的他們,經過這場熱烈的演出,在他們心里,埋下的是藝術的種子。當我們傾慕一種文化并在身心靠近過它,受到過切身影響,哪怕“春風化雨”般一點點滋潤,這種文化都能育人、能化人,能讓人“精神成人”,決定著靈魂的成色。也許這三名中學生就因為今天的特別“經歷”,愛上諧劇藝術、愛上書畫藝術,因為讓他們眼含激動之情的“文化場景”,打開了他們的文化視野,激發了他們的文化興趣,文化的種子一經播種在他們的心靈,文化花朵也將隨之開遍四方。也可能若干年后,他們泯于眾人,但文化浸染了他們的生命,作為與國家、與時代同行的人,他們今后不管做農民亦或市民,都能活得既有質感,又有溫度。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所謂讓文物、遺產、文字活起來,就是要讓藝術與更多的心靈、更直接的相遇,成為更多人的生命體驗。印度詩人泰戈爾說,“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善”。文藝的力量就應該是這樣,作用于心靈的和風細雨、潤物無聲。四川文藝從來就不缺豐富的維度和躬身踐行者,用好這些文藝資源,讓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邊遠地區的人民,一次次與文藝相遇、相知、相體認,是四川地區“文化引航”的時代力量。
凝固四川文化向心力 增強農村文化自信
10月13日下午,藝術家們來到被譽為“東方太陽谷,溫泉健康城”的鹽邊縣紅格鎮采風,有一個村全村32戶人家,有29戶都在做旅游農家樂,以“康養+旅游”為主題。筆者來到一戶人家門口,路口掛著由毛筆字體印寫的四個大字:“實在是土”。不禁莞爾,這四個字頗有意思和意味。后來和本戶人家及村長攀談,問尋他們為什么要取這四個字作為農家樂名稱,村長說,他考察過全國各地很多農家樂,他覺得“土到極處”即是“洋”。晚上,在藝術家的書畫筆會現場,省書協副主席、一級美術師郭強,為該戶人家題寫四個字:“實在是土”,當場贈送。好一個“土到極處”就是“洋”。
筆者前幾年曾做過一個關于某城市樓盤名稱的調查,與“巴黎陽光”、“亞特蘭蒂斯”、 “摩瑪城”、“萊茵河畔”等住房名稱,與“左岸”、“普羅旺斯”等餐飲店名相比,這個“實在是土”的農家樂,實在彰顯了內在的、原生的文化自信與獨立精神,讓筆者頗為感嘆。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文化自信是弘揚中國精神的“原動力”,是凝聚中國力量的“向心力”,更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驅動力”。今天的農民,已獲得某種他們可能說不清、道不明的文化自我體認,這正是來自于對主體文化身份(包括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正確認”,同時是中國傳統文化自我認同的重要來源。中國傳統文化植根于農業社會,當代西方文化,更多是建立在近代工業文明體系之上的系統文化形態。我們曾經更容易接受和認同與當下生存狀態一致的近代西方文化形態,因為我國曾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落后。但當今天中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國人民經濟狀況的真實收益,特別是農民生活狀態的巨大轉變,與此相應,傳統文化一系列完整且極具審美內涵的特征,在新的時代下,被農民找到了新的定位和共鳴。
一個先進的政黨,總是高擎著文化的旗幟。一個自信的民族,永遠煥發著文化的力量。在中國發展崛起的當下,曾經文化能量相對貧弱的廣大農村,因為相關職能部門、文藝工作者實實在在的做到了“不辜負時代召喚,不辜負人民期待”,長期堅持送文藝到基層,種文化于心靈,才出現今天這種,從占人口絕大多數比例的農民那里,逐步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自我認同、彰顯民族精神的自信表達。
邂逅文藝農民 記錄時代進步足音
攀枝花市鹽邊縣益民鄉新民村農民祁大組,在筆者走進機耕道因迷路與她攀談后,她“背后的故事“才慢慢展開。得知筆者是省文聯派來采風后,她異常激動,極力邀請我去她家坐坐。一路上,她介紹自己喜愛文學、音樂,用她的話說,因為自己不會電腦,只能用筆一字字寫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走進一幢兩層樓的建筑,上到二樓,她介紹說這是她的書房。桌上放著一本本寫滿文字的手寫稿,翻開細細讀來,有散文、詩歌、隨筆,充滿對人生的感悟和思索,滿滿的感恩、快樂、愛等主題。另翻開一個寫滿文字的筆記本,赫然發現一張“四川省遺體組織志愿捐獻登記卡”,背面是她的名字,祁洪美及聯系電話;登記機構,攀枝花市紅十字會;捐獻類別,遺體和眼角膜。筆者沒想到第一次見到器官捐贈卡,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既受觸動又很驚訝。我問她為什么會辦理遺體登記,她說:“連那些偉人去世骨灰也灑向江河大海,我不想自己死去還占用土地,浪費資源,能幫助更多的人,我愿意這樣做。活著就要正能量,死了還是要正能量。”
在器官捐獻登記普及率上,我國與歐美有較大差距。截止2017年上半年,我國僅有8萬余人登記器官捐獻。然而,在這樣一個偏遠的鄉村,卻看到當今時代,一個普通農民的覺悟和大愛。離開鹽邊縣的當晚,看到她的朋友圈,她展示了自己“四川省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五級/初級技能”的照片,配以文字:“以后想到養老院上班,做新型的職業農民,又可以幫助別人。”為一個農民對藝術的執著,以及來自骨子里的博愛、奉獻和善良而點贊。
晚上下榻在冕寧縣城,半夜做了一個夢,祁大姐300多平米的家里,他們一家三口正在開音樂會,她在臺上唱歌,身臨其境,如夢似幻。醒來后覺得,這夢境應該真實上演過,她的丈夫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但他會打架子鼓、會吹小號,她的兒子在重慶打工,但會彈吉他,祁大姐最愛唱歌,一拿起話筒唱歌就很開心。我記得她書房那架古箏,在她靦腆的笑容里,顯得很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