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是種樹的人,乘涼的是后人,畫家應該多創作一些優秀作品,然后把這些作品推向社會,服務人民。他始終在在努力踐行和堅守他的“種樹精神”。
國畫,在我心中一直都是詩意與禪道的蘊體,而國畫的創作者就是那云上深山處的道人。寄情自然山水間,洞察明理世間事。
初見陳剛,與我想象中研習國畫的畫家一樣,舉手投足之間都透露著一種儒雅淡然、隨和安寧。剛一見面,他就迫不及待地向我們介紹起他研習國畫的經歷,我想應該正是源于他內心深處那份對繪畫的狂愛,才讓他這么急切地盼望與別人分享吧。
陳剛自幼開始學習繪畫,到目前為止,研習國畫已有幾十年,并且未來將會繼續獻身藝術,進一步專研國畫技藝。在國畫的學習中,陳剛十幾歲時就開始向三峽畫派創始人岑學恭先生學習山水畫創作,后又向劉嘯林先生學習畫虎。中學時代又遇見了邵仲節先生,隨后更是經常利用課下時間到邵老辦公室看他畫畫,邊看邊學。學生時代的這些刻苦努力,為他以后的國畫創作打下了深厚基礎。在三十多歲時,遇見了湯祖堃先生,就又開始向他學畫牡丹,正是這種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才讓陳剛成為了一個能畫山水、花鳥、走獸的全才。
談到這些老師中誰對他的繪畫風格影響最大時,陳剛眼眶紅了。他說:“岑老是我的恩師,他對我的影響最大。他不僅畫技超群,為人更是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岑老經常告誡我們藝術工作者要淡泊經濟,重技藝。”盡管恩師已經仙逝多年,再次提及恩師,陳剛依然感到悲痛。在岑老年邁的那些年中,陳剛經常前去拜訪,幫著老師解決一些工作上的問題,在生活上更是百般照顧。岑老頭暈,他就送去天麻、鴿子,由師母給老師燉湯,補養身體。陳剛用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尊師重道”。
關于未來的藝術之路,陳剛說:“我接下來準備潛心修煉技藝,畫家要有自己的風格。而我的畫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老師的影子太重,我接下來會努力提高畫技,逐漸探索出自己的風格。”
在談到關于繪畫的藝術理念時,陳剛提出了自己的藝術見解——“種樹精神”。在他看來,畫家是種樹的人,乘涼的是后人,畫家應該多創作一些優秀作品,然后把這些作品推向社會,服務人民。他自己更是一直在努力踐行這種精神,凡是上門向他求畫的人,他從來都不拒絕。而他的作品更是贈與志同道合的人更多,而售賣的很少。在這一點上,他受岑老淡泊名利的影響很大,他一直努力向老藝術家看齊,學習他們不為經濟作畫的良好風尚。他說:“現在的社會風氣是藝術家重利不重技,這樣是不好的,藝術不應與經濟掛鉤。”
陳剛是一個謙卑的畫者,他的作品被長期刊登在四川美術網、四川藝術網、中國書畫藝術網、黑龍江藝術網等各大網站上,但這些他都沒有告訴身邊的朋友,他怕朋友們處于道義去幫他刷點擊量,盡管如此,他在各大網站上依然擁有不錯的訪問量。他說:“我不搞這些虛假的東西,我也會努力提高技藝,對得起藝術,對得起‘粉絲’”。
陳剛的謙卑還表現在談及未來國畫如何創新時,他說:“國畫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我目前的水平還不夠談及這個問題,我也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議,所以我不敢說。但是有一點,我認為,現代藝術家應該多畫實物,少拍照。應該在尋求扎實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風格,打好基礎很重要。藝術工作者應該多學習、研究傳統的東西,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
“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我們祝愿陳剛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技藝更精良,作品更優秀!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