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編導專業,現任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導演。
話劇《抓壯丁》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獲優秀演出獎;
金錢板音樂劇《車耀先》榮獲四川省第二屆文化導演獎(編導獎);
小品《都市青年》獲得四川省第十四屆戲劇小品(小戲)比賽優秀導演獎;
話劇《尋找菊美多吉》獲得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
話劇《雪域忠魂》榮獲第三屆四川文華獎最佳劇目獎、導演獎、巴蜀文藝獎;
戲劇《鑄夢》榮獲四川省第七屆大學生藝術節優秀創作獎和優秀指導老師獎;
話劇《巴交龍布》獲得首屆四川藝術節四川文華獎最佳劇目獎和導演獎;
歌舞劇《大美雅安》獲得四川省藝術節四川文華獎劇目類導演獎;
音樂劇《麥琪的禮物》獲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評委會大獎;
2008年獲四川省青年“文化創新帶頭人”稱號;
四川省第二屆文華獎最佳劇目獎和導演獎。
人生是一個含淚的微笑。
我們最后變成什么樣,并不取決于我們選擇了哪條道路,而是取決于我們的內心。
——歐·亨利《麥琪的禮物》
1998年,從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編導專業畢業后,敖曉藝便在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工作,專業創作戲劇。期間,她參與創作了《天使來到巴比倫》《抓壯丁》《未來蔚藍》《農民》《尋找失落的阿布洛哈》等多部戲劇作品。“小時候,我最大的夢想是當作家或是文學家甚至是記者,從沒想過要去當導演。”后來一位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的姐姐和敖曉藝閑聊時說,和戲劇文學系當編劇其實是一個道理,都是作家的一部分。于是年少的敖曉藝就決定去考中央戲劇學院,恰巧他們那一屆是編導班。大學四年的學習,讓原先懵懂的敖曉藝愛上了舞臺和戲劇。
戲劇是精彩的,而創作的過程并不都是美妙的,但敖曉藝更愿意把過程看作是一個奇特的旅程。“創作需要靈感,靈感這東西挺怪,有時候枯竭,有時候郁悶,有時候迷茫。”創作是一個堆砌的過程,醞釀的階段有時候可能要兩三個月,有時候可能只要幾天,瞬間所有想法就迸發出來。當創作遇到瓶頸時,敖曉藝所做的便是先暫且擱置它,任其自生自滅。“戲劇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你不知道哪個點,可能是一個道具、一句話,腦海中的奇光一現,靈感就會像個調皮的孩子一般突然蹦出來,問題可能便會迎刃而解了。這個時候只需要安撫性地告訴它,好啦,別鬧了,可以開工了。”“戲劇和人生一樣,總不能做到百分百完美,但我們始終卻還在追求完美。”她打趣道,自己其實就是個調度員的工作,在舞臺上舞美、燈光、演員、音樂等各個方面都要到位,又不能任其自由發揮,否則很容易變成“大雜燴”。
導演這個職業需要創造,不能說要無中生有,至少會“以少造多”。如《麥琪的禮物》原本只是4、5頁紙的小說,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故事,想要呈現出一個多小時的戲劇效果,導演的二度創作便非常重要。“文本有限,但表達是無限的。”例如,戲中“現代時空和書中描述故事的轉換”,以女主角賣頭發為背景的一場假發秀等等,都是后來想象出的樣子。在此期間,她經歷了糾結、痛苦、磨練……謝天謝地,一路前行,她終于找到這個戲的意義和宣泄的出口。這個過程很漫長,很痛苦,但又充滿刺激和挑戰。今年5月開始接觸劇本,隨后挑選演員,除了人藝的班底,還挑選了歌舞劇院和表演專業的學生。9月,音樂總監張然拿來了11首歌曲小樣,演員開始做音樂培訓,11月下半旬,戲開始第一次聯排,緊接著還要排練、合成、演出……“第一次改編外國小說,雖然不是戲劇大家,但好歹也算站在了大師的肩膀上。”為此,敖曉藝早就明白,他們要做的還有很多。早在排練之前,她便在自己導演闡述中默默立志道:“這次這個音樂劇排練過程中請演員們和我除了不得已而必須的應酬,都盡量控制煙酒,等演出結束后我們痛飲歡唱。”在敖曉藝看來,能讓主創人員興奮,演員覺得過癮,起碼就代表戲是有意義的,如果再能得到觀眾的好評就算是成功了吧。
敖曉藝坦言自己最欣賞的就是那種能夠不迎合觀眾,始終堅持自己的導演。她認為在這一點上,很多人都還不夠堅持,包括自己在內。在她看來,很多時候生活就像《麥琪的禮物》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樣,面臨選擇時,需要有一種奮不顧身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