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緯30度之愛》是由華原導演執導,陳思娜、肖宏、毛渤隴主演的一部風光愛情片。
作為一部描寫藏區小伙子和都市姑娘的愛情故事。之所以稱為“愛情風光片”,首先在于影片選擇了雅安地區的石棉縣孟獲城景區,作為劇情發展以及人物情感歷程的重要因素進行著重表現。鏡頭下的藏區神奇獨特:高山草甸、峽谷幽林、參天古木、云海瀑布等美不勝收,構成了絢麗又清遠的絕妙風光;而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哺育出樸實、虔誠、熱情善良的藏區同胞,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藏區文化和少數民族特質。
就在這條沿地球北緯30度的川西邊地,既有許多奇妙的自然景觀與地球文明,也充滿著諸多純凈美好的愛情佳話。鐘靈毓秀的自然與人文之美大抵是導演將“北緯30度”作為影片名稱的原因吧。
這部影片的故事很簡單。常年生活在都市的女作家因城市生活的枯燥與喧囂來到人間仙境采風尋找創作靈感,在深山密林中邂逅藏區護林員,兩人在此經歷愛情與生死又戰勝重重磨難重新相愛的故事。
電影一開場,便隨著女主人公肖婷駕駛的越野車一路飛馳:遼遠的天空、觸手可及的薄云、湍急清澈的飛流、錯落無序的巖石以及周圍高聳峻峭的山崖,美輪美奐又神秘深邃的自然圖景盡收眼底。女主人紅色的風衣、飄揚的長發、烈焰紅唇以及曼妙的身材與這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構成了這一唯美而野性十足的開場。
行車途中,肖婷的越野車出了故障,一時無法發動,恰巧出現的藏族護林員洛波成了她的救命稻草,并邀請她到家中借宿。表面冷酷寡言的洛波實則熱情善良,在肖婷借宿家中的日子,自覺地當起了向導幫助她采風觀光。長期以來,洛波主動向肖婷介紹當地民俗傳說,提供寫作素材,美麗的肖婷也越來越依賴洛波。漸漸地,兩人互生情愫,共同汲取大自然的靈氣,滋養著剛剛冒出嫩芽的愛情。然而,好景不長,不法偷獵分子越獄出來對護林人洛波的報復打破了這純凈安謐的美好。
為了保護同行的肖婷,洛波與罪犯進行了殊死搏斗,身中一槍后被歹徒踹下湍急的流水中。肖婷以為洛波已死,便絕望地回到了都市,生了一場大病。期間,一直暗戀她的張曉軍對她悉心照料,并陪她渡過了這段痛苦時期。在無望中,對張曉軍的感激使她在一年后答應了曉軍的求婚。然而,就在兩人即將結婚之際,大難不死的洛波,來到了肖婷生活的都市,費勁一番周折終于找到了她。
而此時的肖婷,陷入了感情的兩難:雖然依舊深愛著洛波,但又對和張曉軍的約定難以釋懷。在此過程中,洛波一度想放手,不讓肖婷為難;而張曉軍在嫉妒與憤懣中更想要抓緊肖婷的手。三人的拉鋸戰,一直處在難以化解的局面。
然而,影片中一段普遍社會關注的話題,“老人摔倒扶不扶”的情節設置,成為故事扭轉的關鍵,也打破了尷尬的僵持。
洛波救了路上摔倒的一位老太太,卻被其子女訛詐稱他就是撞人者而非施救者。在監控、攝像等物理證據失效的情況下,洛波有口難辯。只是以簡單又樸實的語言為自己辯解:“我是一名護林員,森林里的一切生靈我都要去守護,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我當時只是想把老人送到醫院,怕晚了會出事兒。在我們那里,無論誰見到,都會去扶的,沒有時間去想,去考慮,我不知道來你們這兒,還得先找一個證人。”
這也正體現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及風俗習慣在遠離喧囂與浮華都市的藏區的傳承與宣揚。這一點,也深深地打動了張曉軍,不僅為他作證,還在他們婚禮當天交還給了肖婷與洛波的信物,成全了他們的愛情。
在肖婷和洛波的愛情故事中,以世俗的眼光來看肖婷和洛波是不般配的。從生活環境、家庭背景以及文化圈層,他們都存在一定的割裂性。正如肖婷自己所言:一切都像是一場夢。不知是夢醒了,還是才剛剛開始。
但是,看似不在一個空間維度的兩人,實則又有相愛相融相通的必然性。
從生活環境來講:肖婷長期在喧囂繁華的都市中,物質、欲望在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的真真假假中赤裸而虛幻,而洛波所處的川西地區,很難看到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大自然賜予的純凈、神圣的山、林、鳥、獸以及在此地進行守護和繁衍生息的居民,構成了天地人合一的安然、靜謐的圖景。在物欲橫流的都市浸泡就了的肖婷,更傾心于不加修飾、渾然天成的自然圖景。除此之外,當地人民的淳樸、熱情、直爽,使得肖婷敢于卸下被紛繁復雜的都市人際關系不斷打磨的面具,從而以真實的的面目欣賞祖國的大好山川,直接簡單地與人進行溝通交流。
另一方面,從愛情觀念的重塑來看,肖婷與洛波的愛情正是時下熱議的“愛情是否應該明碼標價”。曾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理念,現在越來越扭曲為資本所控制的售賣式關系。愛情不再是雙方的情投意合,而是或直接或間接地等同于香車寶馬,房產戶口,這種“具體化、標準化、公開化、可操作化”的愛情鏈條,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層出不窮,雖然很多人對此批判反對,但個人的掙扎無法抵抗已成“現象”的洪流。在現代文明中,學歷以及生活圈層較高的肖婷應該與“海歸才子”、“青年才俊”、“多金”、“社會地位高”等一眾標簽加持的張曉軍在一起,才符合當下社會秩序與主流目光。與洛波的結合則是“門不當戶不對”的非主流戀愛。但從肖婷個人職業特征來看,一個熱衷于風光游記、歷史文化、民俗傳統的作家,對愛情的追求與理解更偏向于浪漫和對本心的追逐。她認為,愛情的開始與結束就像入夢和夢醒時分,過程的美妙才是最長久,最重要的,也是最該去享受的。所以,她“驚世駭俗”的愛,也是電影創作者根據生活經驗與實際而塑造的一個電影符號,這也是現代文明在當下社會的產物。
在這亦夢亦幻的人生旅途中,僅僅考慮物質的多寡與現實的細節,而忽略人為大自然所塑造的生命本真與情感的滿足,是不足以稱之為愛情,或者不能夠擁有真正幸福的愛情。所以,肖婷對愛情的選擇也就是在紛擾的現實中,選擇以充滿詩意與浪漫的藝術形式完成愛情的純粹,這是一種個人化的愛情詮釋,同樣也是一場華麗的冒險。
《北緯30度之愛》從藝術性的角度探討,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即影片通過肖婷、洛波與張曉軍三人的愛情糾葛以及城市和鄉村風景的影像描述,呈現了現代都市文明與傳統文化民俗之間的融合與對立。
從洛波救人反被誣陷這個小插曲來看, 則是更加直接、尖銳地體現了現代社會中,一部分優質的傳統文化的缺失。老人之子在法庭上的一句:“我跟他非親非故的,他為什么要救我媽呀?”戳中了現代人在面對不確定、爭議性現實時的痛點。近些年,層出不窮的關于“扶老人反被訛”的新聞挑戰著社會人的敏感神經,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避免“蹚這趟渾水”,選擇了視而不見。而久居山林的洛波因沒見到過這種現象,并且一直信奉我們傳統觀念所提倡的“樂于助人”,所以,遭遇了此等麻煩。這件“小事”,也讓肖婷更加堅信自己最初的選擇。物以稀為貴,越是缺失的,就越顯得彌足珍貴。洛波的善良真誠、淳樸不世俗、勇敢無畏的特質,正是現代文明中逐漸缺失卻極其重要的品質。肖婷所處的周遭,也是在都市生活浸染太久的大多數人的環境,勢利、物質、精于算計的復雜生活,讓她內心更渴望近乎原始的人居生活,也就是洛波及洛波家人、朋友之間的那種雞犬相聞、樸實無華的簡單生存方式。
肖婷與洛波的相愛,沖破了世俗觀念,在傳統與現代文明的斷裂與交融中結出了愛情的果實。這種遵從內心,摒棄二人的差距與差異的相愛范式,雖然過于浪漫和夢幻,但是這也正是編劇和導演所要樹立的一種婚戀觀、價值觀——在現實中浪漫,在浪漫中現實。追求愛情的純粹不僅僅是不顧一切的瘋狂,而是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尋找自己內心的渴望,對生活的追求。正如兩人是共同經歷過生死的體驗,他們的愛情是真實的、疼痛的、難忘的也是浪漫的、刻骨銘心的、真實可感的。
城市文明的喧嘩漸漸退卻,幽靜深遠的山林開始心靈的洗滌。天與地,天地與靈魂的交融就在這神奇美妙的川西藏區,調和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重重矛盾,這一場愛情的冒險,實則是現代與傳統沖撞中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