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7月,一部由四川人民藝術劇院與西昌市音樂家協會共同打造的彝族原生態舞臺劇《我呼吸——博什瓦黑》在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展演完美謝幕。這部舞臺劇將博什瓦黑石刻巖畫文化搬上舞臺,現場演繹鮮為人知的彝族故事。
關于博什瓦黑的神秘傳說
斑駁的石刻巖畫,鐫刻著神秘的南詔故事。古老的符號語言,闡釋了彝族人民的生存歷史。在海拔2700米處的叢林掩映下,古老的博什瓦黑石刻巖畫鐫刻在天然巨大的巖壁上,百年苔蘚的掩蓋,使博什瓦黑石刻巖畫保存至今。
博什瓦黑,彝族譯音,意為巖石上的龍蛇。博什瓦黑石刻巖畫重點保護區占地44.28畝,畫面面積440平方米,畫像在16塊天然巨大的巖壁上陰刻19組27幅佛教畫像,最大的一塊頂部面積為198平方米。除少數原始巖畫外,博什瓦黑巖畫絕大部分是佛教陰線鐫刻畫像,部分造像的面部采用了淺浮雕手法。博什瓦黑石刻巖畫分為南、西、北三個巖畫區,南區有8塊巖畫石刻、西區有5塊巖畫石刻、北區有3塊巖畫石刻。巖畫以一尊長達7.6米的臥佛為中心,其四周散布的巖石上多刻有造像。經初步識別,巖畫主要展示的是南詔大理時期的佛教遺址:南詔國繁榮景象、佛塔等刻像。主要包括有釋迦牟尼、大威明王、大日如來、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天王等佛教神像;麒麟、犀牛、鸚鵡、獅、龍、鷹、牛、馬、象、鳥、犬、龜等動物圖像;還有令人稱奇的“王者出行圖”和“彝族畢摩招神圖”。巖畫總計共有27幅,其中神佛像47尊,世俗人物15尊,佛塔2座,禽獸25個。這批巖畫,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描繪逼真、入木三分;形象生動、風格各異;畫面宏偉、國內罕見,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
博什瓦黑石刻巖畫用簡練而細膩的線條記錄了古老的畢摩文化、武士文化和圖騰文化。古時,博什瓦黑被當地彝族人民敬奉為神地,演繹出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與傳說,同時成為南詔文化藝術形成的見證。
畢摩,彝族祭司,為族人主持祭祀,編造典籍,醫治疾病。畢摩文化被專家學者們譽為“鑲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時刻貫穿著彝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始終。劇中武士們個個赤著胳膊和腳,手持弓箭,瞪著大眼,氣勢所向無敵。巖畫線條簡練而不失張力,粗獷中帶細膩的手法表現了南詔國時的尚武精神。在博什瓦黑巖畫中出現的“龍”、“鷹”、“魚”、“麒麟”等諸多圖騰造像,更加豐富了巖畫的內容和形式。
《我呼吸——博什瓦黑》:現場還原彝族文化
用最純粹的聲音,還原民族原生態。以彝族古老傳說為藍本的劇情,用音樂和形體的表現手段,利用原生態山歌、舞蹈形體、民族器樂、民族服飾、祭祀儀式等元素,全方位展現彝族的生產生活。整個劇目的演出過程中,完全采用“不插電”演唱的形式,7位彝族藝術家運用彝族蘇尼鼓、口弦、銅鈴、月琴等樂器,演奏出彝族人民獨有的曲調,高亢激越的高腔演繹,更具戲劇化。同時還有彝族原創流行音樂先鋒代表,無可比擬的詩化歌者瓦其依合的加盟,傾情演繹《神曲》《流淌的思念》等代表作品。
融入十余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呼吸——博什瓦黑》中融入了多種彝族的民族文化,全面展現了彝族的民族風俗和文化傳統,其中包括祭祀、求愛對歌、口弦、婚禮、高腔、指路經等。
祭祀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斷喚醒著民族歷史記憶。通過自然崇拜、酬神祭祀以及文藝展演,傳遞著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傳承著民族文化傳統。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常常通過情歌對唱來求愛,這些求愛情歌在歷史的沉淀下成了彝族情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彝族情歌也有著天籟之音的美稱。早在明代《南詔野史》中就有“男吹蘆笙,女彈口琴”的記載,由于口弦音色柔美,姑娘們常常用它來向情人表達愛意。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態”的婚姻發展史,婚禮的儀禮過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繹,潑水、摔跤、打親、迎親儀式等習俗,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表達了獨特的民俗風情,具有多重文化價值。彝族高腔有著較長的歷史,是勞動人們在生活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藝術瑰寶。指路經是彝族畢摩指引和教育亡魂回歸祖界的經書,通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和更新完善,充分體現了彝族關于人的一系列相關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真實完美的道具助力
《我呼吸——博什瓦黑》的成功,不僅歸功于獨特的劇情故事、新穎的演出形式,同時還有完美的道具助力。演出中演員穿著的服裝都已逾百年,這些服裝由采用植物的根制作而成的手工粗布以及黑羊毛織布制作而成,上衣的花樣全是純手工打造,并用樹葉、鮮花的汁液為染料,通過石頭染色制作。演員演唱演奏時使用的樂器,三款不同大小的蘇尼鼓采用羊皮純手工制作而成。演出中所使用的畢摩經文手稿和經筒是畢摩家族代代傳承下來的,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文化不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呼吸——博什瓦黑》不僅在成都開展了多次演出,同時還參加了多個國際戲劇節,舉行了多次國際匯演。它用動態的方式為世人再現了古老神秘的南詔故事,帶給我們一場精神和視覺上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