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對小學的教學和小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數學主要由理論與方法、問題與思維構成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提問能力是新課改提出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法。為了不斷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必須不斷的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知識的傳授轉化為方法的學習、思維的學習,切實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提問能力 教學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似乎總是老師提問的多,學生提問的少。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掌握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可以逐漸的營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民主環境,同時還要逐漸的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將其中的各類阻礙性問題和糟粕問題予以解決,同時還要對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融入其中,摒棄傳統教學中的灌輸式問題,還要將新時代的教學優勢體現出來,教師還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結合最終的教學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還要善用合理的、科學的教學方式,將師生間的距離予以拉近,實現師生間的平等,促使學生敢于提問,并樂于提問,構建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減少學生的心理障礙,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這樣將會為后期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要將自身的教學引導性優勢體現出來,明確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學習要求,以此為基礎,實施針對性的教學,同時還要對學生的疑惑進行總結和歸納,并高效的將這些問題予以解決,將會利于后期培養學生提問能力。
二、構建和諧的課堂
調查發現:許多學生在課中是有“問題”的,但他們缺乏問的勇氣和膽識。正是由于學生怕問,造成了他們不善于思維,不敢于質疑,更不會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以及解題的策略。那么如何使學生敢問?首先,解決“距離”問題。教師應從心底把自己看成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共同發展體,從心靈上與學生們實現“零距離”,允許他們在質疑時犯錯,鼓勵他們質疑教師、教材。其次,消除學生的“二怕”。一怕自己,部分學生在提問時情緒緊張,要問但無序,可讓學生課后繼續完善;二怕他人,部分學生不敢在集體場合問,生怕被別人恥笑,可讓他們動筆“問”。第三,精心設計預習提綱,讓學生課前認真預習,圈畫出問題,打有準備之仗。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將會在和諧、競爭的氛圍中消除思想顧慮,大膽發問。
三、讓學生“會問”
《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指出,通過數學學習,在解決問題這一目標,學生要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因此,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為學生提出問題提供各種條件。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學會是前提,而讓學生會學才是目的。我們要讓學生想問、敢問,更應該讓他們會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因此,我們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質疑也是如此,教師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同時,我們應該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我們教師要教會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等進行質疑,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進行質疑。在此同時,我們教師要啟發學生會說。我們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說有創見的話,說錯了重說;說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學補充;沒有想好的想好再說;你認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舉手提問;有不同意見的可以當堂進行爭論,自由發表意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口語交際氛圍,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四、精心組織課堂
善于質疑和提出問題的學生,才是真正學習的主人,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開拓者。一個善于提出問題的學生,通常是一個有主見、思維活躍的學生。學生往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困難,因為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境界,即使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也需要對已有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分析、歸納等,是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再創造和擴展。學生的提問有時很簡單甚至沒多少意義,教師應當根據情況因勢利導,讓學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比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現有二根長度分別是8cm、5cm的小棒,要每個學生再找一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學生們會有很多結果,因而會問到第三根小棒的長度會有個什么范圍呢?教師應關注課堂的每時每刻,只要是能觸發學生積極思維之處,就要為他們創設條件,讓學生善問。可以讓學生隨時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和不懂的問題,可專門設置質疑這一環節,也可以開展提問題比賽,比比誰提的問題多?誰提的問題有價值?有意識地訓練和無意識地培養,學生就會善于提問題,提問題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五、采用多元的教學方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用問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充分激發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是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和小學生都存在著這樣的一個認識,那就是數學的答案具有確定性和唯一性,但是未能認識到答案的確定性并不代表解題方法和思路的唯一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小學生對同一題目用不同的思路進行探討,以尋找多種解題方法。可以經常采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方法,來促進小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鼓勵小學生進行參數的轉化、因果地轉化、命題的轉化,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要讓小學生經常進行總結和歸納,將學過的知識、背過的定義定理、做過的習題,進行一個梳理歸納或者是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發現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使得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具有邏輯性,能夠形成一個整體的數學框架。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能夠讓小學生在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達到自我解決問題的境界,堅實了小學生橫縱比較、細心觀察、驗證討論、推理演化、凝練規律,歸納總結等數學基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數學應該是一門引發人們更多思考的學科,小學數學更應該以培養學生自主提問為主要任務的教學,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