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們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那些學習差、紀律差、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常常會給他們扣上“差生”的帽子,然而這個帽子卻很容易深深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認真地喊出“我是差生!”這樣的話時,此時我們教師應該深深地反思了……
【關鍵詞】德育教育 案例描述 案例反思
一、案例描述
地理復習課上,學生們踴躍舉手,都想為本小組和個人爭分。為了鼓勵待優生上臺展示,我提出每組只能派地理相對薄弱的同學來答題。只見黃鵬同學迫不及待地把手舉得高高的,大叫“老師,喊我吧,我是差生!”課堂上他的確一個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導學案經常上交不及時,拖拖拉拉交上來的作業上字很潦草,很多空題。所以經常會被“請”到辦公室說明原因。
課堂上其他同學都哄笑起來,黃鵬明顯著急起來,生怕我不相信似得,更加大聲地重復道:“老師,真的,我是差生哎!”
他說“差生”這兩個字時,表情是那么堅定。“差生”聽起來是那么刺耳。我在心里突然很心疼他:可憐的孩子,也許因為耳邊經常聽到批評的聲音,他已經把自己定性為“很差的學生”了。望著黃同學單純的眼神,我堅定地對他說:“不,你不是差生,你是一匹黑馬!”
黃鵬迷惑不解地望著我,我笑著繼續解釋:“在賽馬場上本來不被看好的馬匹,卻能在比賽中讓決大多數人跌破眼鏡,成為出乎意料的獲勝者。所以黃鵬,你是最有潛力的哦!”黃鵬點點頭,其他同學也不再哄笑了。“來,請4組的黑馬給我們講講這張圖。”黃鵬不好意思地撓撓頭,笑著跑上講臺。雖然他幾次卡殼,在其他同學的小聲提示下還是完成了任務,成功為本小組組贏得分數。為了鼓勵黃同學大膽展示,我還特意給他多加了3分的附加分。當他回到座位時,我看到4組組長孫同學還向他豎起大拇指,其他同學臉上也露出贊許的笑容,大家紛紛鼓起掌來。
這溫馨的一幕讓我很受觸動:我知道其實班上還有不少像黃鵬一樣的待優生,也許他們也在心里給自己貼上了“差生”的標簽,這樣的心理暗示對他們的成長會很不利!于是我笑著對所有孩子說:“你們都不是差生,你們是黑馬,是最有潛力的,經過努力一定會沖在前面的。”孩子們都笑起來了,接下來的地理課,大家舉手更踴躍了,特別是各組的待優生都爭著上臺展示,看著他們略帶羞澀卻又堅定的面龐,我真希望時間慢些走,讓更多的黑馬有展示的機會。
下一節地理課黃同學還是踴躍舉手,講解題目時依然會卡殼,不同的是他的臉上掛滿了自信的笑容。課堂上充滿了歡聲笑語,和諧融洽的課堂讓我和學生都覺得身心愉悅。
二、案例反思
第一,善于抓住教育契機。課堂上的教育契機就像一只美麗的精靈,它總是會悄悄地來,又悄悄地離開,需要教師有一雙善于捕捉的慧眼;教育契機是一種難得的教育資源,如果教師能夠敏感的抓住每一細小的教育契機,及時實施教育,將會有效的提高教育效果。因為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還應當關注每個孩子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去教育孩子。
當黃鵬同學為上臺展示大叫自己是差生時,他受到了同伴的嘲諷,此時他顯得那么無助,特別需要教師對他作出積極的回應。如果教師對此置之不理,繼續進行教學內容,就錯失了一次難得的教育契機。在案例中教師用“黑馬”這個詞語及時地保護了他的自尊心,不僅讓黃同學收獲自信,也起到教育其他同學的作用。
第二,充分利用教師的期望效應。期望效應是一種激發個人的心理潛力,提高學習效果的暗示手段。它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待優生由于學習基礎或學習習慣較差,往往缺乏自信心,更需要教師的期望喚醒他們自我發展的意識。用“黑馬”這個詞語來稱呼“待優生”,肯定了待優生的巨大潛能,暗示待優生經過自身的努力可以變得很優秀,蘊含教師對“待優生”深切的期望。教師的期望具有強大的激勵功能,能促使學生朝著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黑馬”就是我對待優生的期許。
第三,經常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他還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得到過賞識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賞識后其能力可以發揮到80℅-90℅,所以通過賞識教育可以激發學生潛能。
正如蘇霍莫林斯基所說:“我們教育的人,不管他是個多么‘沒有希望’和‘不可救藥’的釘子學生,他的心靈里也總有點滴的優點。”教師需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用一雙慧眼發現他們的潛能。例如在學校舉辦的科幻畫比賽中,我發現黃同學想象力豐富,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于是在地理課上,我經常請黃同學上臺畫地圖,當他快速地在黑板上把印度等國家的輪廓勾畫出來時,我及時肯定他的繪畫才能,通過努力,他也收獲了“揚長避短”的“得意”。
第四,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差生”已被“待優生”等詞語代替,幾乎已在教育界消失,可為什么黃同學還給自己貼上“差生”標簽呢?反思教師的行為,“差生”這個詞是不是僅從教育者的口里消失,而并未真正從教育者的心里消失呢?評價“差生”的尺子是單一的學業成績,忽視了孩子其他的才能。評價不應該只關注結果,更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他們點滴的進步。
建立一種發展性的評價體系,使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重視評價目標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適逢學校推行新課程改革,孩子們在每堂課上都有很多展示的機會,他們大膽展示,合作探究,勇敢質疑。正如我校很多聽課老師所評:“我們的課堂上看不出差生。”我認為要讓“差生”真正從學校消失,需要每一位教師更新觀念,為學生創造發展的機會,讓每一位黑馬在學校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自由而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