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學科作為中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是以地理知識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綜合能力,促進智能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但現實中卻是學校普遍輕視地理學科,甚至把地理列為副科,壓縮課時,大部分學生也是不重視地理,導致整個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效果普遍較差。本文試著分析如何在地理教學實行審美教育,以真正提高學生地理素養。
【關鍵詞】地理教學 審美教育 地理素養
新課程改革強調,關注學生發展,尊重學生個性;教師教學有效,優質高效;方法多樣,這就要求教師須靈活使用各種教育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我發現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對提高地理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一、地理教學實施美育之優勢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有豐富多彩的知識內容。地理教材涉及大量有關大自然方面的知識,而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竭的“寶庫”,有大量豐富生動的自然美的素材。自然美具有形式上的多樣性,空間上的普遍性和時間上的穩定性,能從形象和整體上給人以無限豐富的欣賞和感受,使人產生聯想和情感活動,從而獲得美感。例如,被譽為“大自然宮殿”的阿爾卑斯山,被稱為“貝多芬交響曲”維多利亞大瀑布,幽深曲折的挪威峽灣,南極和北極的極晝極夜;我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東北大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內蒙古草原,奇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魚米之鄉”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綠洲片片、葡萄串串的西北荒漠。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綺麗美景處處可見,這些具有生動性、具體性和直觀性的巧奪天工的自然物,從形象到整體均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地理教材同時也介紹有關社會經濟的人文地理知識,有豐富的藝術美和社會美的美育素材。藝術美和社會美是人們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與普通的自然美比較,往往更高級,更富有情感性和思想性。教材中人類智慧的結晶有許多內容,如埃及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埃菲爾鐵塔,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水城”威尼斯,湖光山色、渾為一體的“世界公園”日內瓦城;我國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甘肅的敦煌莫高窟,古代著名的工程建設萬里長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現代的“南水北調”和“長江三峽”工程等。這些勞動人民和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具有強烈的藝術和思想感染力。
因此,地理教學中的美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一片地理教學等待開發的肥沃土壤,在地理素質教育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和效果。
二、實施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
美育的重要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情感交流為紐帶,用美的事物去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共鳴,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這種感情教育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產生廣泛深刻持久的影響。如何才能取得好的美育效果呢?
第一,教學語言生動形象,體現“語言美”。學生的生活空間有限,對許多地理事物缺乏感性認識,一些教材內容也因此變得索然無味。教師可對一些自然、人文景觀的迷人風光、異域民族的獨特風情,用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描述,做到情真意切,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如見其物,如聞其聲,得到藝術美的享受。例如,學習北美洲的“五大湖”時,用“姐妹五個手拉著手,最小的一個有一支辮子甩到了大西洋”來形象描述五大湖,從而體現地理教學的“語言美”。
第二,巧用文學語言,體現“文學美”。審美與文學素養密切相關。文學作品中常描寫某種地理現象,適當地引用文學作品詩句,來描述和講解地理事物和現象,可寓地理知識于文學藝術享受之中。如學習氣候的垂直變化時,可引用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句,這些帶有強烈文學色彩的語言,文字優美,構思巧妙,富有情景,使人產生美感,體現了地理教學的“文學美”。
第三,將地理知識形象化,體現“形象美”。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具體可感的形象。人們在欣賞各種事物而產生美感的時候,總是從直覺的形象開始的。地理教學應注意形象思維,把抽象概念和枯燥刻板的知識形象化,使學生仿佛處在地理事物形成、發展的環境中。例如,在“中國行政區劃”一節的教學時,要求學生反復查圖,仔細觀察各省(區)的輪廓圖,聯想生活中的實物圖形。祖國版圖輪廓像一只報曉的雄雞,傲視東方,東北三省是雄雞的頭,新疆、西藏是雄雞的尾巴,臺灣島、海南島是雄雞的腳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美感,學生有了豐富的想象能力又可以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體現了地理教學的“形象美”。
第四,樹立正確的人地觀,體現“行為美”。自然環境的“人化”,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工業“三廢”以及生活廢棄物對大氣、水的污染,使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發出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警報。教師通過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實例,讓學生懂得保護環境的迫切性,喚醒其憂患意識,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愛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等環境道德價值觀,引導學生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宣傳和實踐中去,為美化環境而努力,體現地理教學的“行為美”。
總結,地理教學中,教師按照美學的規律,有意識、有目的地用“美”堅持不懈地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既可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又可為國家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質,可謂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