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能力缺乏是幼兒的常見問題,家長和教師急功近利的方法往往事半功倍。在培養幼兒的語言時,要把握每個幼兒的實際,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和訓練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幼兒的語言一定會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 語言能力 生活經驗
幼兒期是學習語言最敏感、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儲存詞匯最迅速的時期。因此,幼兒期語言的訓練值得重視,幼兒園語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緩。日常與幼兒交談時,發現有的幼兒語言表達不夠完整,有時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愿望,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成為當前教學工作之重,我們為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和組織各種活動,抓住一切教育契機,耐心觀察,積極引導,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一、重視語言教學,關注幼兒生活的每個環節
語言教育活動中只重視教師講,忽視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依然有許多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不注重為幼兒創設語言運用的情境。語言教育中目標性不強,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對幼兒進行全面的語言教育。語言教育活動設計缺乏創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師牽著孩子的鼻子走”。許多教師在遇到幼兒的發言或聽課表現有“意外”時,不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轉化為教育活動內容。教師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僅僅停留在一周幾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沒有深入到一日生活的指導中去。語言教學只是關注在集體中的教學,而沒有關注集體教學后的延伸活動,使得語言教育在一日活動中顯得單薄無力。
二、努力提高幼兒教師自身語言能力素質,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的語言在幼兒語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響幼兒語言的發展。幼兒的思維形象、直觀、語匯貧乏.語言情境性成份多.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符合幼兒年齡、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的前提下,做到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學中做到堅持使用普通話,詞匯搭配上準確無誤,語句表達上通暢流利,表達上教師盡量少用“成人的話”做到淺顯直接,多具體少抽象,句式要簡短明了,更便于幼兒理解和接受,適當情況下運用體態語言,體態語言的恰當運用,會豐富幼兒的語言經驗,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有話可說
豐富的生活內容與經驗是幼兒語言表達的源泉與基礎,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體驗,幼兒才會有樂于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成人應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如引導他們觀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風雨雷電、花香鳥語、春夏秋冬……教孩子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為幼兒的觀察對象,生活中的每一種情緒、每一個活動都可以成為幼兒體驗的內容,因此這就需要成人做個有心人。成人把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感大膽地表述出來,或讓成人把幼兒所說的話記錄下來,使幼兒在語言與文字之間建立聯系,或者讓幼兒先畫下來再講出來等等。成人還可以利用圖書、故事、兒歌等形式為幼兒提供表達與交流的機會,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如看圖講述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復述故事或背誦詩歌可以培養幼兒的記憶力和語言的流暢性,這樣還可以讓幼兒在邊讀邊看中培養對文字的興趣。
四、注重個別差異,讓孩子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姿勢
幼兒的語言是在周圍環境和人際交往中發展的。由于他們生活的環境和個性的不同,語言發展的速度也不同。針對個人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效提高每個幼兒的語言能力。如對語言能力較差的幼兒,老師首先要幫助他獲得成功感,請他說一些簡單的、熟悉的、喜歡的事,盡管他說得并不好,老師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認真聽,并幫助他把意思表達清楚。久而久之,使他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豐富的生活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源泉,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觀察各種事物,擴大孩子的眼界,增長知識,從而豐富孩子說話的內容,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父母一般不可能像小學教師訓練學生一樣,集中時間教孩子學習語言,況且集中訓練那么小的孩子學習語言,其效果也未必好。因此,父母應在孩子的游戲和活動中,邊玩邊讓孩子學習語言,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發音、學說話,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語言。幼兒園語言教育成效標準主要包括:幼兒能否有較敏感的聽力和口語理解力以及良好的傾聽習慣;幼兒是否口齒清楚、連貫地對話和獨白,以及能否形成大方自然說話語態;幼兒能否在生活與學習中創造性地應用所系的的語言;幼兒是否認識一定量的漢字并對文字產生學習的動機與興趣;幼兒是否具備握筆和控制筆畫前的書寫能力;幼兒是否全面學習和欣賞到了各類兒童文學作品,并形成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幼兒是否能復述一定量的兒歌、故事、詩詞、謎語等;幼兒是否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姿勢等。
五、讓幼兒多觀察,多聽,多表達,多練習
多觀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給幼兒創造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比如,在給幼兒講夏天的故事的時候,就可以告訴幼兒,夏天到了,一些植物、動物和水果都有變化,一看到這些變化就知道是夏天到了。你們找一找,看一看,夏天到了和春天有什么不一樣呢?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自己用心觀察夏天到底都有哪些不一樣,并且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并且分享自己的發現,鼓勵幼兒積極地發言。多聽。傾聽是語言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學習語言就是從學會聽然后慢慢模仿而來的,所以多聽對于幼兒來說是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對于年齡小并且對于周圍世界認知很少的幼兒來說,講故事是向幼兒介紹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插入一些小故事,回到家里家長就需要配合教師的要求至少要完成每天講一個故事,并且在這個講故事的過程中,與幼兒相互交流,引導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比如,講安徒生童話,將里面淺顯易懂的含義講解給幼兒聽,會促進幼兒的思考。
總之,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幼兒通過語言的交流,在獲得來自多方信息的同時,也習得了更多的語言經驗,而語言經驗又反過來促進幼兒語言的交流。因此,語言經驗的獲得、運用、積累、再運用,周而復始,就形成了幼兒語言學習的連貫模式,這便有效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金愛杰.淺談幼兒教育中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J].赤子(上中旬),2003.
[2]李幼貞.淺談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