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習慣影響人的一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會、幼兒園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在良好的環境中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只有家園共同教育,才能使每個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受益終身。本文從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入手,探討了家園合作中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措施。
【關鍵詞】幼兒教育 行為習慣 家園配合 重要性 措施
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享受著現代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充分接受了祖輩、父輩的愛。由于條件優越,導致了他們成長環境變成了“溫室”,很少有、甚至沒有“苦”、“難”的磨練。因此他們的個性品質比較脆弱,吃不了苦,經不起挫折,更不會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幼兒期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幼兒心智尚未發展成熟,加上其好模仿、可塑性強的特點,因此,這時期的良好習慣很容易培養,而且此時培養良好習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良好的習慣養成是幼兒健全人格的基礎。幼兒期培養良好的習慣有助于幼兒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從而培養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擁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正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重要要求。
每次接手一批小班新生,我們都有個慣例那就是對新生進行家訪。我們之所以選擇到幼兒家里去的方式,是因為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更易于接近我們,有利于我們之間聯絡感情,我們一邊玩,一邊了解,向家長詢問孩子在家的日常喜好、進餐情況、身體狀況、行為表現、個性特征。在家訪的過程中,我們向家長介紹了新入園幼兒要經過接觸期、適應期、穩定期這樣一系列時期的磨合,在過渡調整階段中,我們家園雙方要在共同鼓勵幼兒積極情感的同時,還要注意幼兒身體機能的發展,更要注意良好行為的養成。
二、家園合作,共促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措施
第一,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向家長傳授孩子感興趣的教育方式。為了使家長能了解幼兒行為教育各階段的教育目標,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個性特點,參照小班幼兒的培養目標要求,制訂出階段性的幼兒行為習慣要求,逐周張貼在家園聯系欄里。家長每天接送孩子的時候會自覺地提醒幼兒按要求完成。同時我會在教室中把行為習慣要求以直觀、形象、有趣的圖片展示給幼兒,激發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一看就懂,從情緒上激起模仿操作的愿望,使幼兒明白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同時配合階段性訓練的內容,在家園欄中設置專門的欄目向家長傳授各種教育技能。如:怎樣讓孩子掌握穿衣的方法?“請家長給孩子準備方便穿脫的衣服,不要僅考慮美觀等因素。讓孩子先學辨別衣服的前后,有扣子、能開門的那邊就是前邊;接著兩手握住衣服的領子,輕輕向后甩把衣服披在肩上;再教孩子穿袖子,把袖子比做山洞,把胳膊比做火車,火車鉆山洞就可以把胳膊一個一個伸進袖子;最后系扣子,用一只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扣子,另一只手摳住扣眼,拿扣眼的手放在拿扣子的手上,帶著孩子練習。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要求。提醒家長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應根據孩子的成長變化來調整自己的教導方式,以適應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需要,換句話說,幼兒的好習慣就象花一樣,需要家園共同配合,花心血一點一滴來培養。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理解,就像給花兒施肥、澆水一樣,工夫到了,花自然會開。
第二,及時給幼兒的錯誤行為以正確的引導,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不管是良好行為還是錯誤行為,都是幼兒在和環境以及環境中的人交往的時候習得的。當幼兒與成人或同伴交往時,他們學習到了如何在社會環境中應答別人及對別人做出反應。但有時模仿對象選擇不良時,就會產生不良行為,如“看到別人搭好了積木,跑過去推翻;有時還搶同伴手中的積木,如果同伴有異議,還要欺負同伴。這些行為不能遷就,否則容易使幼兒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但是簡單粗暴的批評、懲罰手段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因為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需要通過不斷訓練才能完成。我們在幫助幼兒改變不良行為時,要考慮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及時為他們指出行為改變的方向。在一般情況下,幼兒發生錯誤行為之后,為了繼續得到老師、父母的愛和關注,會立即改變自己行為的方向。
這時,我們可以通過故事、看圖講述、兒歌等讓幼兒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使幼兒初步了解和區分正確的行為和錯誤的行為,從而強化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用《豬小弟》的歌曲來教育幼兒要愛清潔,講衛生。通過故事《送你一把傘》、《小小船》等故事,使幼兒知道并學會與小伙伴們友好相處,互相幫助,團結友愛。
第三,創建適宜的家庭環境,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鼓勵幼兒良好行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個培養這種行為的環境。當班級環境在最大程度上引發了幼兒的積極行為后,家庭環境的不良設置則有可能引發幼兒的不良行為,完全抵消了幼兒園教育所產生的作用。家長和孩子飲食起居共同生活,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長期的、全天候的、沒有假期的老師。共同的生活,非常有利于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家庭行為習慣教育的突出要求是家長必須具有高度的教育意識,根據社會對其成員的行為規范要求,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情況,隨時隨地自覺的發現教材,捕捉時機,及時對幼兒進行教育。由于家長和教師的角色不同,加以教育專業知識、經驗不同和個人的自身素質修養不同,家園之間往往出現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分歧。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互相尊重、加強溝通、互相學習。我們通過多種渠道更多的向家長了解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尊重家長的意見,協同家長為幼兒創造一種適宜的生活環境,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如:西西的媽媽很多時間都是一個人獨自照顧孩子,可孩子調皮,總是給她添亂,她每天忙里忙外很辛苦,因此很少管孩子,更談不上對孩子進行行為習慣教育。我們結合她家的實際情況給她建議,“要為孩子設定明確的行為界限,防止發生意外。”當孩子想畫畫時,要引導他學會在桌上鋪一層報紙才開始作畫,避免畫筆弄臟桌子;當孩子想玩沙時,要讓他換雨靴,防止沙粒鉆進鞋子。家長為孩子設定明確的行為界限,就是防患于未然,讓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而不要等事情發生后才教訓孩子。而且,千萬別忘了要經常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及時的表揚他,告訴他哪里做好了,父母為什么感到高興。并把這個信息經過家長和幼兒園的相互反饋,直接傳遞給幼兒,幼兒的好習慣就會慢慢培養起來了。
在促進幼兒良好習慣方面,其實道路并沒有那么艱難,只要家長和幼兒園通力合作,家園聯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標和育兒觀的指導下,在思想上相互溝通和借鑒,在實際行動中力向一處,就一定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