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批評家應該是一個科學的分析者,公正的分析者,要獨具只眼,在承認一切人性存在的同時,也要學會接受一切靈性活動的可能,作者在評《邊城》時認為,《邊城》藝術是諧和,光與影的適度配置,每一個厚道簡單的靈魂,都是真淳生活的體現。
【關鍵詞】:邊城;自然;和諧
文學評論家李健吾先生在評沈從文的《邊城》時寫到:“批評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在此基礎上完成的文學評論,才是一個批評家的使命。大多數文學評論是從理論和概念方面進行評論,也使得我們在評論一部作品的時候依據這樣的模式,但在李健吾先生的這篇評論中,他的文學批評觀點和標準的批評有所不同,他對批評家以及對批評的看法,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閃光點。
每一部作品和作者之間都存在一種隱秘關系,作者作為文學生產的主體,在創作作品時,往往把自己的審美經驗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所以我們可以從作品中看到作者的影子。
李健吾先生也說道:“我不得不在正文前唱兩句加官,唯其論列的不僅僅是一個小說家,而且是一個藝術家。”“沈從文先生就是這樣一個漸漸走向自覺的藝術的小說家。”這樣循序漸進的語言,也正是為了引出沈從文,表明了自己對沈從文作品的看法,不單是讓我們想了解,更是叫我們想回味。李健吾先生也把廢名與沈從文的不同做了比較,“在沈從文的藝術制作里,他表現一段具體的生命,而這生命是美化了的,經過他的熱情再現的。”進一步說明了沈從文作品中所展示出的熱情與生命,而這也是李健吾先生接受和贊賞的文學境界。
李健吾先生在接下來的闡述中,從文本的具體細節處入手,對沈從文的《邊城》進行深入的解剖。“沈從文先生從來不分析。一個認真熱情的人,有了過多的同情給他所要創作的人物,是難以冷眼觀世的。”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沈從文文學作品的第一個特點:熱情。因為熱情,邊城是那樣美麗而溫暖,因為熱情,邊城中的人物是那樣的單純而美麗。
藝術家的制作受其自覺心的統治,就如同沈從文在《邊城》中的表現,把人物理想化,翠翠便是沈從文筆下理想的人物,體現出了人性中的美麗、健康與單純,這也反映出了作者內心的理想與情懷。在社會不斷的發展進程中新舊交替,現代文明與樸素文明產生的沖突,不可回避。沈從文也曾說過:“美麗的都常常不是真實的”,“美麗總是使人憂愁,”如果說讀沈從文只讀出了自然與美麗,那只能說還沒有真正讀懂沈從文,他作品背后的悲涼才是作品的本意。
如李健吾先生所說,《邊城》的開端,描繪出了一幅自然輕盈、與世隔絕的風景畫,描寫出了一個自然美、人情美、傳統美的世界。這不僅是對自然環境的描繪,進一步挖掘作品的時代背景,會發現《邊城》作者的良苦用心。在這樣一個真純的世界,有青山綠水的風光,有美麗淳樸的百姓,便是做妓女,也是那么渾厚,繼而又概括出了沈從文小說的又一個特征:可愛。
沈從文小說中的人物全部都是可愛的,讀者在閱讀時,自覺的跟著作者的情感,走進他的理想世界。在這世界里,環境是可愛的,青山綠水、秀麗安寧;風俗是可愛的,自然純樸,渾厚健康;人物更是可愛的,簡單厚道,樸素熱情,這就是作者所贊頌的,原始人性的人生形式,于是就有了作品中的情節發展,“老船夫為他的孫女,大佬為他的兄弟,然后倒過來看,孫女為她的祖父,兄弟為他的哥哥無不先有人而后—無己。”包括船總順順聽見兒子死了,依然體貼著別人的不安。到最后二佬走了,翠翠一人癡心的等待。李健吾先生把這些都歸結于認命,安于命,并不是對這種生命狀態的否定,而是認為這也是生命的一種選擇形式,是合情的、合理的。
李健吾把沈從文作品的另一個特征歸結于內心現象的描寫,以短篇小說《三三》為例,描寫了一個天真爛漫的思春少女,他好像也是具有少女的靈魂一樣,審視著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沈從文筆下的人物往往具有很多的共性,但在共性中又有自己鮮明的個性,是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的,在沈從文的創作中,他自然的對美的描寫,對人性美的描寫,讓人不敢深入分析,這是由于害怕揭露出人性的丑惡面,這恰好與沈從文贊頌的人性美的一面相違背。
李健吾先生評《邊城》是一個真實、風韻、美麗的杰作,就像是一件藝術品,但又是讓人不容易看出的藝術品,低調卻有魅力,足以吸引讀者的眼球,“這里一切是諧和,光與影的適度配置。”也就像他說的,什么樣的環境造就什么樣的人,湘西生活影響了沈從文,沈從文造就了“湘西世界”,這作品背后的意蘊更值得人們思考。
《邊城》的故事是一個悲劇,作者也清楚的知道這悲劇的必然性,外在和內在的眾多因素,都會導致這悲劇的發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在這清新優美的文字下,留給讀者的是一個悲劇,也是一個思考,尤其作者抒寫的自然的人性,作者筆下的人物雖說全部是善良的,但這樣人物卻都含有悲劇的成分,“為其良善,我們才容易感受到悲哀的分量。”李健吾看到了在這樣一群健康美麗的靈魂下,含有的悲劇性,透過現象看到了作品的本質,這無疑是對作品內涵更深層次的解讀,也是對作者內心情感的剖析。
作者對悲劇的寫是隱晦的,間接的,沒有用平白直述的語言展現在讀者眼前,而是讓讀者用心去體會作品中的內涵,這就要說到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作者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通過文學活動表現自身情感,讀者作為文學作品的接受主體,他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學作品,還是在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經歷,并且讀者在閱讀時往往會有意無意的帶入自己的認識和經驗,達到與作者精神世界的溝通交流,產生共鳴,從而實現了文學作品的意義與價值。
讀者感受作品是,不僅用眼睛去看,更用靈魂去感受,被這不動聲色的描寫吸引,李健吾先生引入了《八駿圖》進行對比,認為《八駿圖》和《邊城》同樣具有悲哀的分量,用側面烘托的手法,為讀者間接的反映出作者復雜的內心世界。《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麗健康,淳樸自然,這里的人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愛,道德與生活也束縛不了人的自然本性。正如《邊城》結尾的那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引起了讀者的思考,作者正是通過這樣的書寫,反襯出故事結局的凄涼與哀傷,這恐怕也是讀者們意想不到并難以接受的結局。
在《邊城》中,作者將時間和空間做了陌生化的處理,這是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由于沒有先前的經驗,會在審美是產生一種距離感,拋去這些因素,讀者更好的去體驗作品中表現出的藝術效果,利用外在的烘托渲染,是作者的本領,把讀者帶入這樣的環境中,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搭起了作者與讀者溝通的橋梁,這種方法,在《邊城》和《八駿圖》中,同樣得到了完美的運用,不過同樣是悲哀,兩部作品的基調卻不相同,《八駿圖》是一首絕句,暗地嘲弄的心情主宰著整個故事的進行,這也與《邊城》的主調不同。作者對《邊城》中的人物是愛,對《八駿圖》里的人物不過是同情而已。
我們從李健吾先生的這篇文學評論中,可以感覺到這些評論雖然也有理論的的闡發,但在此基礎上,作者用心去體會文學作品。熱情、可愛、自然與悲哀,細致具體的分析了沈從文的《邊城》,而這種帶有情感的、感悟的評論,更好地表現出了這部作品的力量,這樣的文學風格,是沈從文對藝術之心的自然要求,對藝術作品的靈性表達。李健吾先生的這篇文學評論,同樣是抒情的藝術的呈現。就如他的藝術主張,關注人性的文學才算抓住了現實的人生,才能更好的創作出經久不衰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李健吾.咀華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