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學的泰斗。元豐二年,蘇軾遭逢“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身居閑職,期間寫下了名篇《記承天寺夜游》。本文語言簡練而又極富表現(xiàn)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被多個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選用。本文就《記承天寺夜游》的主題研究、藝術特色作研究綜述,最后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記承天寺夜游》;研究綜述;教學建議
一、研究綜述
(一)主題研究
由于這篇小品文的寫作背景較為復雜,以致于它包含了豐富的內涵,學者與任課教師對其主題的把握也迥然相異,經筆者歸納,主要有如下幾種:
1.面對逆境,達觀處世
蘇軾心性豁達,坦然處世,面對多舛的仕途,并不悲觀消沉,而是寄情山水,瀟灑人生,這個主題也普遍為人所接受。在蘇軾的意識里被貶謫的歲月并不是他人生的低潮,而是他生平的快意之期。《記承天寺夜游》即是作于蘇軾被貶黃州的第四個年頭,在這一時期,蘇軾寄情山水,忘卻了官場的名利得失,他在作于同時期的《前赤壁賦》中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可見蘇軾看淡了官場得失,醉心于清風明月,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可以“一蓑煙雨任平生”,積極樂觀的高唱“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蘇軾的曠達豪邁蓋過了逆境中的消極悲觀。
2.身居閑職,暗諷自嘲
蘇軾深受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影響,積極出仕,渴望為國效力,渴望能夠“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無奈仕途多舛,屢遭貶謫,政治理想不得實現(xiàn),現(xiàn)謫居黃州,身處閑職,整日無所事事,游手好閑,對于正值盛年的蘇軾來說空有一身本領竟無處施展,悲涼的情緒自然涌上心頭,于是因夜不能寐而外出覽月,借著清冷的月色排遣胸中的不快,自嘲為“閑人”,蘊含著作者無限的悲涼與激憤,在清冷的月境里徜徉,暫緩心里的愁悶與壓抑,忘卻壯志難酬的愁緒,與自然之景融為一體,在那澄澈透明的月境里物我兩忘,超然物外。
(二)藝術特色
《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情景并茂,意與境渾,語言平易曉暢,傳情達意。從普普通通的一景一事之外能讓人感受到作者那顆平淡超然、飽含生活情趣之心。文末作者直抒“閑人”情懷,悠然暢達,讓人印象深刻,同時也是中學生理當學習、重視的內容。
1.情景并茂,意境相和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在被貶謫于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全文通過對月夜美妙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在遭貶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理。張小平老師說:“《記承天寺夜游》的詩意美不僅表現(xiàn)在情景交融的具體描寫上,而且還表現(xiàn)在情景交融與意象結合的一致性上,即寫景時既充分表現(xiàn)作者的主觀心靈和情緒,更偏重于對外在事物美的發(fā)現(xiàn)以及對內心情感波動的感知。”《記承天寺夜游》中有“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其中“月色入戶”的“入戶”二字,把月擬人化,寫得自然而生動。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地來與人做伴。“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本節(jié)運用了明喻、隱喻,正寫、側寫烘托點染的藝術技巧,極盡描寫之能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詩化的透明境界。
2.行文流暢,情景相從
張小平在《<記承天寺夜游>與<荷塘月色>之比較賞析》中說:“《記承天寺夜游》文章短而精,內在情緒和外在結構一致,做到了一波三折。”“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欣然而起”與“解衣欲睡”相對照,顯得一起一伏,迥然兩種心情,這是一折。“欣然起行”到下文“念無與為樂者”,反映出作者的心情從欣喜而轉入沉思,這又是一折。由“念無與為樂者”再到“相與步于中庭”,又反映出作者從深深的寂寞到心情舒展的心理變化過程,這是三折。短短的幾句一波三折,反映了作者內心情緒的微妙變化。文章最后一節(jié)在感情上又是一波。“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更多的還是惆悵和悲涼。全文的感情起伏和外在結構的節(jié)奏完全一致,內容和形式一致,情感隨著情節(jié)結構的變動而一波三折,極具藝術感染力。
3.語言精練,字字珠璣
《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言簡意賅,緣事而發(fā),全文僅有85個字,營造了一個水月空明的世界,雋永之致,令人低回,堪稱無韻之詩、筆記體的絕唱。郭新濤在《記承天寺夜游的寫作藝術》一文中說:“蘇軾追求的不是技巧,而是無技巧,是庖丁解牛式的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文學修養(yǎng)的深厚功底,所欲所感的深切,與所見所聞景物的契合,觸發(fā)了作者的靈感,也就產生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效果。”正所謂:“大音稀聲,大巧若拙。”本篇寥寥八十余字,應當是蘇軾逸筆草草,信筆由來,一揮而就的結果,正是“無技巧”成就了這篇絕妙文章。
二、對《記承天寺夜游》提出的教學建議
除了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與藝術特色外,我們還要關注本文在課堂上的教法,結合教學實踐的需要,其他教師已有的教授方法,以及據(jù)此引發(fā)的思考,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可供參考的教學建議:
(一)“閑”字貫穿,啟發(fā)思路
楊麟老師以“閒”導入的形式很值得借鑒,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而且與本文內容緊密聯(lián)系,對后面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很有幫助,比如對“月色入戶”句的理解,有些版本的注釋中將“戶”解釋為“窗戶”,但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戶”沒有“窗戶”的義項,結合文章及“戶”的具體義項,“戶”應當理解為“門”,此處就可借助于“閒”字的字形,很形象地理解“戶”的意思。同時,“閒”也是本文的主旨思想所在,作者文末自詡“閑人”,是在見月之后引發(fā)的感慨,這都可以通過“閒”字來形象地結合“月”與“閑”。
(二)知人論事,感悟情懷
本文是篇小品文,僅有短短的85字,單從文章本身出發(fā)很難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所以知人論世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蘇軾胸懷“治國平天下”的豪情壯志,卻屢遭貶謫,政治抱負未能充分施展,面對所謂“閑人”的生活境遇,在與明月交際的過程中必然擦除情感火花,作者寄情于景,借月抒懷,所以介紹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可以使學生發(fā)散思維,聯(lián)想蘇軾在逆境中襟懷,或豁達,或消沉,抑或悠閑樂觀,這些情感體驗都是建立在對蘇軾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的,因此“知人論事”在本文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在教學中要在保證學生對蘇軾當時的境遇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
(三)對比學習,拓展視野
《記承天寺夜游》中最精彩的片段莫過于描寫月色的部分了,蘇軾構筑了一個澄澈透明,充滿光與影、動與靜的奇美意境,所以可將本文中的寫月句做一拓展練習,與其他名家名作進行對比學習,如李白《靜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句,在李白的筆下月光如“霜”,寒冷凄清,借此來表達自己深沉的思鄉(xiāng)情節(jié),而蘇軾筆下的月光如“水”,澄澈透明,空明動態(tài),以致蘇軾物我相忘,蘇軾以此來表達自己寄情美景,寵辱偕忘的達觀心境。李白與蘇軾同是豪放縱情之人,筆下的“月”卻截然不同,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兩位借月表達的情感決定了他們筆下物象的差異,值得學生在課后細細品味,深度探究。
參考文獻:
[1]張小平《<記承天寺夜游>與<荷塘月色>之比較賞析》,《文學教育》 2007年第1期。
[2]郭新濤《記承天寺夜游的寫作藝術》,《文學教育:中》2011年第12期。
[3]孫晶《<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課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4]楊麟《<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10年第10期。
[5]包國華《朗讀,賞析,體驗——<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語文建設》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