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長大的千尋因為父母的原因離開了自己原來的學校,離開了自己的朋友,搬家去偏遠的地方生活,她的父母看上去似乎對這一變動十分滿意,當她的母親讓她看看車窗外她即將要轉入的新學校時,她表現得興趣缺缺悶悶不樂,很明顯她自己并不愿接受這些變動,但是她卻毫無辦法,因為她是小孩,所以很多事沒有機會自己選擇。當一家人迷路到了隧道前時她非常害怕,不愿意進去,但自己的父母執意要進去一探究竟,她的媽媽甚至松開了她的手讓她自便,這讓她更加恐懼和不安,縱使自己內心是非常抗拒的,可她依然跟著父母走了進去,她并不想做這樣的決定,跟著父母走進隧道只是單純為了能夠抓緊自己母親的手而已。小孩子總是黏大人的,這是一種依賴,是天性使然,就像是千尋表現出的那樣,即使內心充滿恐懼,但只要父母在身邊,她便無所畏懼。
千尋的父母被食物的香味所吸引,沒有等到老板來便擅自食用了大量的食物,他們叫千尋也過來吃一點,可是千尋拒絕了,她覺得沒有付錢就不能吃別人的食物,即使那香味很誘人。這就是大人與小孩的差別,大人懷抱著僥幸心理,他們認為先吃掉再付錢也沒有關系,要是老板不來,那說不定更好,可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遵守著自己的原則,即使這樣的原則在大人眼里是一板一眼不知變通的,是過于單純幼稚以至于有點可笑的。可是結果呢?餓著肚子的千尋安然無恙而父母卻因觸犯了條款變成了豬。妄想不勞而獲的人會變成豬,這是宮崎峻一個經典的情節,有點不可思議,有點黑色的幽默,卻又充滿了厚重的哲理和動人的溫情,這就是宮崎峻作品的魅力。
小白給了千尋防止變得透明的藥丸讓她吃下去,一開始她表現的很抵觸,因為離開父母身處陌生的環境讓她覺得危險,而對面的陌生人又讓她非常不安,但是為了防止自己的身體繼續變化她被迫選擇了相信。千尋在這個世界經歷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她從鍋爐爺爺那里得知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要工作,從李那里得到了細心的照顧,看到了湯屋的工作人員如何唯利是圖,欺軟怕硬,趨炎附勢,與小白產生了友誼,建立了信任,在小白陷入危機的時候,明知有可能有去無回卻毫不猶豫舍身相救,一切如同幻想中一樣進行著,而每一件往深處想又與現實那么契合。
千與千尋的世界是幻想中的世界,水彩畫出的風景透著靈氣和清新,精細的建筑中藏著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線條簡單的人物形象又不失純粹又非常可愛,這些都讓你很容易就分辨出宮崎峻特有的風格。這里一切都被賦予了靈性:可愛勤勞的運煤海膽、有八只腳總是表現的不近人情內心卻無比溫柔的鍋爐老頭、外表冷峻被店員誤會卻內心善良的小白、橫蠻貪心的女巫湯婆婆和她那胖得無法移動的卻渴望走出被保護的世界的寶貝兒子、脆弱可笑容易被誘惑又總是寂寞孤單的無臉人,那被人類的現代文明污染得面目全非渾身散發惡臭讓人不想接近的河神,還有那被大海包圍不知前方到底通往何處的車站,這樁樁件件表面上超越現實實際上卻寓意深刻。
這也是一個現實的世界,既然是現實世界那么每一個人自然也有很多面,幾個主要角色比如湯屋的老板的湯婆婆,她唯利是圖心思狡詐,為達到賺錢的目的使勁手段,不但與員工簽訂不平等合同壓榨員工,而且圈養走狗替她監視員工,但這個人卻不是單純的只有陰險惡毒的一面,在面對自己的兒子時那份細心與慈愛跟普通的母親并沒有什么不同;忘記自己的名字而迷失在這個世界的小白成為了眾人嗤之以鼻的走狗,一方面他幫著湯婆婆做盡壞事,一方面他不但救了千尋的命還送給她飯團充饑,小一點的角色比如店員李在明面上對千尋橫眉冷對,私下里卻對她關懷備至照顧她的吃穿,鍋爐爺爺一臉嚴肅地拒絕了千尋的求職,卻暗地里告訴她如何在湯屋中生存下去,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許多面,真真假假善善惡惡都只不過是生活方式,最終的目的只是為了好好活下去罷了。這里是湯屋也是現實生活,這里聚集著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這里上演著所有人生的悲喜劇。它不是簡單的教化,不是只有簡單的善與惡,所有的故事、沖突的都源于人的內心,是對自我的艱苦尋找。
如同一直以來的作品一樣,宮崎駿用簡單的童話敘述著意義重大的事:偷吃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會變成豬,不勞動就會被變成動物,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就再也回不去原來的地方,因為是孩子所以單純,因為足夠單純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建立友誼,因為是朋友,所以就算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幫忙。宮崎駿總是用云淡風輕的故事撩撥人內心最敏感的那根弦。在充斥著少女漫和色情暴力漫的當今日本動漫市場,只有他還在堅持創作著平和單純的故事,也只有他還堅持著通過手繪來創造一幅幅風景優美線條簡單的二次元世界,他的作品不是用來輸出的軟文化游戲幣,而是深刻而溫柔的人文關懷。
故事的主角千尋是一個平凡的人物,一個并不起眼的典型的10歲日本女孩,她扎著簡單的單馬尾穿著普通的衣服,不但外形沒有特別吸引之處,怯懦的性格,更是讓人感覺非常反感。可是故事繼續講述下去我們才越來越發現這個女孩居然是如此可愛 ——大吃一驚而記憶深刻。想想自己本身不也是這樣的人嗎?每一個人都是普通人,作者懂得這一點,她賦予千尋平淡普通的特質,因為普通,所以當觀眾看到她的時候,我們才更能在自身找到共鳴。
故事到了高潮部分的時候,我在猜想,結局會設置一個激烈的沖突,就如同日本票房很好國民度很高的熱血漫一樣,一會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激戰,打的天昏地暗勝負難分,在經過一番努力后正義戰勝邪惡,英雄得勝歸來。但故事的結尾卻讓我大吃一驚,千尋輕而易舉就取得了錢婆婆的原諒,找回了小白的名字,要回了自己的自由之身,并跟著父母離開了那個世界。初看時我并不能接受這樣平淡的結尾,因為它不夠激烈這樣的設置并未達到我內心的期待值,但思考過后我恍然大悟,這就是導演所要表達的啊,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這個故事只是圍繞著千尋一生中的一小段經歷展開的,這一小段經歷雖然有一點不可思議,有一點讓人膽戰心驚,但這僅僅只是漫長人生的一小部分罷了,試問有多少人的童年是血肉橫飛打打殺殺充滿著劇烈沖突的呢?千尋也不過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中的一個,她平凡,所以更容易讓人自行帶入,更容易讓人思考自身。
千與千尋的世界,是一個沒有武器和超能力打斗的電影,它描述的不是正義和邪惡的斗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里如何生存。學會信任學會付出學會友愛,激發出人類本身的潛能,最終千尋回到了人類社會,但這并非因為她徹底打敗了惡勢力,而是由于她挖掘出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的緣故。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復雜,黑與白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用動畫世界里的人物來講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這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啊。
身處童年情境之中,很多事情都是出于被動,我們接受到來自父母最大限度的影響,陷入絕境也好,倍受寵愛也罷,那些都并非出于自己的選擇。因此,那里面還沒有新的東西生長出來,那還不能叫做成長。離開父母以后勢必會發現身邊的事物變得大不相同,外面的世界也并不都如同父母講述的那樣,在經歷種種之后,離開當時所處的特定的情境,方才可以獲得對當下的領會,而那些種種的經歷方能讓自身滋生出新鮮的東西為自己所用,換言之,方才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那時的自我,如果沒有在經歷中收到損傷,初心還保留著,自我就會變得更加的完整。
人生從來都是單向前進的,就像千尋后來踏上的那輛有去無回的電車那樣,我們也終將離開現在的軌跡,去選擇新的方向,我們無法預測下一秒將會遇到的問題,甚至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無法控制航線的方向,我們只需要選擇去或不去,但是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人生這條大船終會跟我們一起向著遠方駛去......